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12-07-2010 提昇海外奖学金绩效评估

隨著首相纳吉早前一声令下:“所有获得9A+的教育文凭考生將保证获得公共服务局奖学金”,有关实行多年的奖学金,终於令人看到一些比较凸显绩效评估的制度进展。

当然,整体而言,要做到完全的绩效,则尚有一段不小距离。

因为根据教育部长慕尤丁早前公佈的4个遴选组別显示,有关的学术评估只佔区区的20%,其它则为种族组(60%)、东马土著(10%)以及赤贫组(10%)。所以首相的上述宣佈,其实只是学术组底下的一个小突破。

当然,过去这项奖学金的遴选標准之所以引起爭议,主因是缺乏透明度,並非非土著有意挑战土著在宪法下赋予的特权。他们不满的是,就算在非土著的申请者之间,有些成绩更优秀者却往往没有受到青睞。

持平而论,当局近几年来在这项奖学金机制所作出的改革,可说已经取得巨大的突破。

要知道,虽然这项奖学金已经存在数十年,但是在2000年以前,它几乎和非土著生完全无缘。由於每一年只有象徵性不到5位的华裔生被成功录取,大部份华社对这项奖学金的运作可说是完全陌生。

隨后的转折点发生在2000年的教育文凭考试放榜,时任副首相的阿都拉,在时任马华副总会长的黄家定等高官显要的陪同下,宴请全国优秀生共进午餐。过后在內阁会议中,黄家定趁此良机向正副首相反映大部份赴宴的非土著优秀生皆无法获得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问题,並获得后两者的认同,决定开放有关奖学金给各族优秀生。自此,获得奖学金的非土著生,剧增到现有的超过40%。

无论如何,要注意的是,虽然种族固打在国內社会尚有其特殊存在意义,但海外奖学金牵涉的毕竟是外国大学。若有关学生的学术资格不符条件,就算我国政府愿意拨出再高的赞助费也是徒然。这也是为何当局无法获得许多海外著名大学配合的主因。

长远而言,只有逐步提高学术评估比率,让学术回归学术,才能让有关奖学金真正达到培育人才的目標。

只是,更可悲的情况则是,培育了人才,却不懂得善用。

虽然当局时常抱怨海外奖学金得主完成学业后不愿回国服务,但根据许多非土著优秀生得主的切身经验,就算他们愿意主动回国履行合约责任为国服务,但是人力过剩的公共服务局却往往把它们拒於门外,任由他们在私人界另谋高就,浪费难得的人才。

虽然公共服务奖学金耗资庞大,平均必须在每一名得主身上耗费超过百万元,但长远来说对国家的发展绝对可带来事半功倍的回酬。任何有远见的政府,都会善用奖学金机制,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吴健南‧20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