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14-09-10 1963年的東姑

我花了很大的工夫,試圖尋找47年前的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如何成立的?為甚麼要成立這個國家?如今的這個國家,和當年成立時的理想,有甚麼不同?

它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從東姑阿都拉曼找起,終於,我發覺了一部份的當年。

這是一幅東姑的肖像,刊登在1963年4月的《時代》(TIME)封面。

《時代》邀請澳洲著名畫家多貝爾爵士(Sir William Dobell)為東姑畫了這幅人物像。

畫像裡的東姑,身穿馬來裝,目光炯炯有神的看著前方,嘴角微翹,神情自然,充滿自信。

下面的文字是“馬來西亞的阿都拉曼”,而上面打出主題:“亞洲的新國家”。

是的,那是1963年。那一年,在東姑的帶領下,亞洲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由馬來亞、砂拉越、沙巴,以及加入復退出的新加坡,成立了馬來西亞。

也因為這麼重大,東姑和馬來西亞才登上《時代》封面。

不過,東姑的心情是輕鬆的。

《時代》當年駐香港辦事處首席特派員摩爾(Charles Mohr)負責採訪東姑。摩爾說:“他是我採訪過的人物中,最輕鬆、快樂和友善的一位。”

東姑暢談他的人生歷程;他告訴摩爾:“我是一個懶惰的人”。

旁邊的東姑助理嚇了一跳,想要糾正這個說法,不過,東姑看著摩爾把這句話記下,笑著對助理說:“哦,你來不及了。”

當然,那是東姑式的自嘲,也是他的自信。

他為了宣揚理念,呼吁人民支持,而巡迴全國各地,把火車當成睡房;1個月內,只有1天在家。

如果沒有東姑的熱誠,親切和魄力,馬來西亞不會成立;他帶給人們理想和信心,要大家相信在新的國家底下,沒有人會被忽略,所有人都會被公平對待。

他的政治目標簡單而明確,他說:“馬來西亞要的是糧食,不是子彈;需要衣服,不是制服;需要房屋,不是軍營。”

“我的理想不是一個偉大的馬來西亞,而是一個快樂的馬來西亞。”

種族、宗教、語文、文化和地理的差別,加上印尼和菲律賓的阻攔和反對,馬來西亞幾乎是不可能成立的;但是,在東姑的熱情、寬容和魄力的帶動之下,竟然超越和化解了這些阻力,在1963年塑造了這個國家。

然而,後來的發展和變化,也不是東姑所能預料和控制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