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青年齐集布特拉再也,是否代表“捍卫”布城?这不在意义之內。
看到这么多有朝气和可爱的年轻人,不禁联想,他们值得更好的未来;而这个国家,能够为他们做些甚么?
同一天晚上,第二电视台播放一部旧片“Remember the Titans”,讲的正是年轻人的故事;两者对照,感触良多。
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背景是70年代,种族意识仍然强烈的美国东部小城。
小城的生活,仍然是白人和黑人隔离;白人上白人的学校,黑人上黑人的学校,大家鲜少往来。
联邦教育部一纸通令,要打破各自为政的现象,规定城里一所中学必须黑白兼容,让黑人和白人在同一所学校上学。
突然间的结合,產生许多矛盾,白人家长和学生扺制黑人,受排斥的黑人也自成群体,自我孤立。
与此同时,学校的橄欖球队也重组,黑人和白人球员组成新的校队。
橄欖球队原本强调团队精神,但是,黑白学生互相敌视,不但无法合作,反而经常互殴。
教育部调来一位黑人橄欖球教练,取代原本的白人教练;白人球员强烈反弹,连带的,白人社群更加怒火中烧。
一些种族主义者藉机煽风点火,製造事端,加剧黑白居民的矛盾。
小城处在紧张关係之中,居民的情绪集中在橄欖球队上;一旦球队爆发衝突,必然延烧整个小城。
黑人教练的角色,对球队和小镇,都是关键;他可以分裂球队和小镇,相反的,也可以团结球队,化解小城的危机。
他选择后者。
教练不以肤色区分队员;不打压,也不討好任何一方,而以公正无私的態度,对待每一个人,摒除球队內的黑白意识。
他对球队灌输团队意识,把球员训练成为有责任感,爭取团体荣誉的一群。
球员们建立兄弟情谊,讲求绩效和合作,全力奋战。这种团队精神,改善了球队的表现,逐渐闯出名堂。
城里的居民也受感染,大家不分肤色,把所有球员同样视为城里的孩子,以他们为荣。
隨著球队屡战屡胜,居民的荣誉感和共同感也更加强化,直到球队夺得冠军,小城再也不分黑白和你我。
故事发生在维基尼亚州的Alexandria小城,在美国族群关係史上,它成为一个里程碑;对今天的马来西亚,也有启发意义。
要化解族群之间的成见,需要的是公正和宽容。
百万各族青年参与“国家青年日”,意义不在於捍卫布城,而应该是建立新的共识;此时,我们正需要一位泰坦式的教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