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星期二

31-05-11 农產品进口剧增须有对策

由於气候转变、生產成本增加等因素,进口饲料、稻米与奶製品等农產品去年同比剧增13%,达302亿令吉,使我国粮食贸易收支赤字扩大至121亿令吉,这是政府及整个社会都须认真面对的新情势。

稻米及其他农產品增加进口,消费者固然是获利者,但最大的获益者是与进口农產品有关的商家。因为现代社会的最终消费品的价格多少具僵固性,也就是说在供给减少时,供需法则会发挥作用,使价格趋於上涨,而当供给增加时,商家未必会调降商品售价,这种只涨不跌的价格特性在经过加工处理的產品上尤为明显。稻米及其农產品增加进口的受损者,则是我国农民,因为一般农產品的需求弹性小,增加进口所造成的供给增加,会迫使农民对商家的农產品售价调降,造成农民收入大幅减少,而农民的组织一向较鬆散,很不容易爭取到足额的补偿。这种获益者及受损者的不同处境,是政府处理农產品进口所面临的最根本问题。

早年我国曾经是稻米及农產品的出口国,这些出口是当时我国最重要的外匯收入来源。现在局势转移成要为农產品进口剧增而担心,已具体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较利益变化。在工业化过程中,製造业不断吸收农村人口,不断上升的工资则使小农制的我国农產品一再失去对外竞爭力;於是,在进口剧增的压力下,农民生计问题当然会变得日益严重。严格地说,在开放经济下,各种商品生產的比较利益始终不断在进行变化,过去我国愈来愈多的劳力密集產品外移到低工资国生產,便是最具体的事实。就这种动態的生產活动调整而言,农村的调整適应最为艰苦,因为在3大生產要素中,资本可轻易地跨国移动,劳力在支付適当代价下也能移动,只有土地位置不能移动,农產品则是附属於土地而生產。在进口剧增的压力下,它的问题就与其他產业大不相同。

基於这些特性的考量,稻米及其他农產品进口剧增的对策,当然备受关切。目前我国农业活动人口仍佔就业人口的10%以上,因此牵涉的人数在百万以上,至於对策的內容,许多人立即联想到的总是补贴,最近农业部宣佈拨款50亿令吉;发展荒废的1万5千英亩稻田就是显例,而將雾边国家粮食终站改为综合农业终站作为销售商的中介,事实上就是变相的补贴。近年来,政府对民生物资的津贴支出庞大,財政负担十分沉重,財赤日益扩大,如果对农业的补偿性支出再告激增,无异对財政压力雪上加霜。因此,为应对农產品进口剧增,如有对农民给予补偿性支出的必要,最合理的方式是:对进口农產品的受益者征收適当的费用,作为补偿性支出的財源。这当然吃力不討好,但政府当局不能不朝此方向思考。

虽然如此,补偿並非恆久有效的对策。根本的问题是:动变產业变迁的社会,应该有动態的农业政策,而农业既然离不开土地,动態的农业政策当然就是动態的农地利用政策。但是,一方面由於农民的保守观念及知识限制,另一方面又由於部份商人惯於炒作土地图利,致使若干人士主张以变更农地用途作为农產品进口剧增的补偿性对策,引起许多人的疑虑。特別是这种方案虽有减轻政府负担的优点,却不容易做到公平合理的地步。目前较合宜的方式是农业部须配合產业动態发展的需要,改善我国农地利用状態,才能再创我国农业的新生机。农业部在金马崙高原推行优良农耕示范项目不过是个起步,如何善用超过国內万亩的荒废地显然是另一道难题。

在贸易自由的潮流下,进出口的农业品必然会逐渐增加,整体而言,当能享有增进国家经济福祉的利益。但是,对可能由此而蒙受损害的农民,政府必须秉持动態发展的政策理念,配合长期发展的需要,认真而负责地擬订对策。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 201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