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很多人以自己諳3种语文而自豪,但也有不少人因为需要学习3种语文,又无法真正掌握所有语文而感到头痛。无法掌握的语文种类,可以是华语、马来语或者英语。这当中,由於英语是国际语言,加上3大种族几乎都有不小比例的人士,面对学习英语的难题,因此,英语水平低落问题特別受到政府的关注。
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欠佳,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否则政府也不会在几年前推出备受爭议的英语教授数理政策。结果,政策跑了6年,最后落得废除的下场,实际成效如何已经变得没有意义。可悲的是,提昇英语水平的努力,回到最初的原点,一切重头开始,而我们究竟还可以浪费多少个6年,来解决这个英语头痛症呢?
教育部长慕尤丁最近就表示,无法理解为甚么学生在接触了13年的英文后,仍然无法掌握这门语文。因此,教育部考虑开办週末英文补习班,希望通过补习的方式,为学生恶补英文。
事实上是我们学习英文的环境太有限,学习英文的方法太死板,使用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
无论是国小、华小或淡小,英文都只是单一科目,教师一般都是用学生的母语,为学生解释英文的词汇意思,避免学生听不懂。学生与学生之间基本上都是用母语交谈,可以说在学校,根本没有甚么机会使用英语。在不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家庭,一般也不会用英语互相交谈,所以学生究竟该与谁说英语呢?
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纲要也是一个问题,语文的学习和一般科目不同,普通的词汇认知或课文朗读,並不能真正的用在普通沟通上。这也是为甚么一些学生就算英文考得好,能看、能懂、能写,但就是说不好。
补习英文,真的能够改善英文水平吗?恐怕也不尽然。何况,在课余时间上补习课早已是现代学生生活的一部份,补习英文更是普遍,如果大部份学生家长早已自行聘请补习老师教导孩子英文,那政府额外的补习课程究竟是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加重他们的学习压力呢?
其实,政府可以参考西方源流国际学校的运作方式,採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纲要,让学生把学习英文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份苦差,从而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听歌、看电影等方式,学习英文。这好过强迫他们去读、去恶补、去考英文。身边许多来自华小但英文很好的朋友都表示,听英文歌、看英文小说或电影是他们学习英文的最佳方式,而效果往往比死读课本上的知识来得更有效。
在我国各源流学校,大家都以本身的母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要教好母语已经不太容易,何况是另一门语言。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昭敏‧201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