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15-05-11

那几个欺负人的女孩,该受到甚么惩罚?

停学14天,接受辅导?

还是――

让受害人,或者气愤填膺的眾人,打她们的头,剪她们的头髮,用口香糖黏她们的头髮?

前者是感化、教育。

后者是泄愤、报復。

我上网观察网民的反应,大部份倾向后者,甚至有更甚者,视她们如恶魔,要她们入地狱。

几天內,数万人在网上討伐她们,言词之激烈,態度之憎恨,还胜过人们之对犯下滔天大罪的人。

欺负人的孩子確实有问题,这些过度反应的网民,看来也有些问题。

一些人把自己投入事件的情境,想到仪娟被欺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心痛非常。

这是一种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可贵情怀。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同样的设身处地,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欺负別人的同学;一旦如此,又该怎么办?

要自己的孩子同样遭受谩骂和憎恨?

还是希望人们给予孩子一个悔改的机会?

没有任何的父母,可以確保自己的孩子始终玉洁冰清,一尘不染,永远不会行差踏错。

孩子的成长过程,即使有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可能因为青少年的叛逆或好玩,出现不当的行为。

社会应该有宽容的空间,容纳她们,教育她们,而不是將驱逐出境。

她们不是天使,毕竟也不是恶魔;她们只是13岁的孩子。

法国的电影大师杜鲁福有一部名作《400击》(The 400 Blows)。

好动,坐不住课室的孩子,被老师诬赖,被家长怪罪,一时气愤,甘脆就去偷一部打字机。

出发点是好玩,演变成泄愤,搞大为犯罪,他因此被送进感化院。然而,感化院的压迫,以及眾人把他归类为坏份子,使他放弃。

剧终前,他逃出感化院,奔向未知的前方。

观眾看《400击》的时候,如同回顾自己的童年,一切原本是美好的,但是,突然发生的事件,將一切扭曲改变了。

为甚么大人不给孩子一个机会?

13岁的孩子,走失了方向,须要大人的引导,把她们带回正途;不是泄愤和报復,逼她们走向偏锋,无法回头。

欺负同学当然不对,但是,不对的背后,有其原因;好好的去探討,认真的去纠正。

谩骂她们,羞辱她们,要她们退学,只会把她们推向社会边缘,正如《400击》中那个原本可爱的孩子。

我倒是欣赏仪娟母亲陈宝莲女士的態度,心平气和,接受道歉;虽然是一个平凡妇女,却有泱泱大度。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