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捞鱼生”的习俗,多年来为我国华人新年添增不少喜气,已成为华人新年不可缺少的庆祝活动。
今年,原本七彩繽纷、喜气洋洋的鱼生,却因为新加坡人摆出“爭夺专利”的架势,为这一道象徵团聚好意头、期待新一年能捞得风生水起的“捞生”美食,添加了一点点硝烟味。
新加坡人好爭夺,对美食食指大动之余,也喜染指佔为已有,已是常事,过去与我国爭夺海南鸡饭、辣椒螃蟹专利战的案例,便是明证。
新年“捞生”文化到底是谁首创,从我国饮食界各位老前辈纷纷挺身出来追溯“捞生”的缘起与歷史,便已一目瞭然,无须赘述。
正如中国美食作家汪曾祺所言,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尝尝。对食物如此,对美食文化如此,做人的態度亦要如此。新加坡人若对美食抱持宽宏態度,“捞生”事件即可避免。
不过,“捞生”之爭议,若因此激发华社的“危机感”,及引起大家维护华人传统食物的兴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的先辈南来,也带来了不同籍贯华人的生活习俗和形形色色的传统食物。可惜许多传统美食,已经逐渐失传。我们的下一代,还能品尝到他们的祖先或父辈所吃过的各种风味的传统食物吗?
这几年来,偶而通过一些乡团妇女组织的安娣们的努力,才能在义卖会上吃到童年记忆中的一些美味食物,除此之外,我们只能眼睁睁看著许多传统食物因为后继无人而逐渐失传、消逝。
各个籍贯华人的传统菜餚或小食,隨手拈来例如客家人的河婆擂茶、算盘子;福建人的芋头糕、红龟粿、福建麵;海南人的鸡饭、咖啡、月光饼;广东人的梅菜包、烧卖、莲蓉包;潮州人的滷味、红桃粿、菜粿、粿汁、灌肠等等,这些充满妈妈或阿嬤味道的古早食物,让人怀念不已。
社会变迁,大家庭缩为小家庭,加上现代人一切讲究便利,在年轻一代眼里,无论是製造擂茶或潮州菜粿,繁琐的功夫都足以让他们退避三舍。美食失传,恐是迟早事。
华人的美食文化,歷史悠远,一口食物的味道,可吃出千百年的民族渊源、亦可写出千万字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我们的妈妈和阿嬤的古早味食物失传了,下一代华人还能维护自己的根,瞭解传统美食的文化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陈宝卿 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