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曾聽一位菲律賓華文報的前輩說,當地曾出現過「反華」事件,除了從中國前往菲國做生意的華人經濟能力通常比較好以外,其實「對待不公」也是其中一條導火線。
話說早期許多中國壯丁因家鄉貧困而出國賺錢,在中國通常都已有家室,到了菲國打工,進而做上小生意後,卻因種種原因再娶當地女子為妻,繼而生下子嗣。可這些華商大部分都認定在中國的妻子才是「正室」,並覺得和中國妻子生的孩子才比較矜貴,所以在接了中國的妻兒到菲國團聚後,生了偏差之心。
前輩說,當時他們把華菲混血兒稱為「出世子」,出世子因是混血兒,許多都非常聰明且有才華,可是從小卻備受不公平對待,老爸總是疼大媽生的孩子多些,甚至祖業也讓大媽生的孩子繼承,往往出世子卻一無所有,導致他們心理不平衡,漸漸產生反華情緒。
孩子們長大懂事後,就會知道許多「中國爸爸」都對有菲國血統的孩子不夠好,或「中國哥哥姐姐搶去爸爸的愛」,在小小心靈內,不只對爸爸兄姐產生不滿,甚至是對來自中國的人都沒有好感。
他說,這些出世子在長大後,在各個領域都有不錯的成就,尤其在政治界嶄露頭角,散發他們的影響力,並散播反華情緒,直接影響當時華人在菲國的地位。
聽了這個故事後,心里一直在想,不公平真的是分化團結的最可怕導火線;一個原本和諧的家庭,可能就因為父母太偏心而導致原本感情好的兄弟反目,姐妹間存心病,繼而影響孩子們的身心發展,甚至是人格傾向。
同樣的情況,小致影響家庭和睦,大可影響國家發展。試想,早期菲國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出世子在長大後,因滿懷不憤而利用政治影響力「報復」,就讓人民產生排華情緒。
反觀我國,各族之間貌似和諧,但因施政不公,加上經濟方面的差距及經別有居心人士一再挑撥,潛伏在內里的一些情緒卻未能以正確的管道宣洩,對國家及人民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政府對各族人民的施政有偏差,就如家長對幾個孩子特別偏心一樣,將直接影響孩子們之間的感情。雖然錯不在受寵的孩子,可眼看著好東西都被對方得了去,其他孩子難免自憐,甚至不滿。久而久之,即使多好的感情,都會被分化掉了。
不論是「一個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還是其他口號,強調的都是資源公平分配,因為政治人物其實都明白,只有公平施政,才能讓人民團結起來。
可是「你的公平和我的公平標準不一」,那怎麼辦?你覺得已經很公平了,可我還是覺得你偏心,結果怨恨自然就溜了出來。
雖說「公道自在人心」,政治領袖們,也還得撫心自問,到底對大家公不公平?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蔡鳳潔 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