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第一個到訪報社的團體是董總;正好正月十一,四處尚在熱鬧團拜。主席葉新田為首的11人代表,與編輯部高層進行交流,匯報了工作大計;風塵僕僕,令人感慨華文教育事業是如此的叫人牽腸掛肚。
董總1954年創立以來,捍衛母語教育、規劃及引領華教發展。華人社會在董總旗幟下長期的奮鬥與堅持,締造了今日從小學、中學到大專院校的完整華文教育體系,功績彰顯。
超過50年的堅持與抗爭風雨,董總有著多重身份;它被標籤為壓力團體,它被視為華教評議的平台,它也是教育工業的經營機構--全國60所獨中、7萬學生的事業,或能說明這一點。
董總定位為華教捍衛者,經歷無數壯烈運動與尖銳抗爭。其工作難度高,而更可貴者是所展現的堅毅精神。例子之一是華小的師資困擾,幾十年來有關當局就是不願解決問題,它一次又一次上書陳情,同時協調民間出錢出力,聘請臨時教師(臨教),確保教學工作不受影響。
如果說馬來西亞臨教是全世界獨有的怪胎,不如說是一個智慧產品;這麼多年來,臨教為華教傳承,做出了甚大貢獻。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公平政策,以克服師資不足的問題。
董總領導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樂於接受壓力團體的標籤。過去如此,但如今時代變遷,華團功能及行事作風正有所變化與調適,我們是不是也要有這方面的思考?比如說,從一個壓力團體的標籤轉型到一個專業團體?
我十分贊同,教育事業必須脫出政治糾纏,甚至文化爭議。從基本權益到國家人才的培育著眼,政府都應進一步開放,讓華教自由發揮。
目前的小有開放,卻還不是叫人安心的日子。華教工作者的見解指出,政府並沒有改變單元主義的最終目標,官員時常通過行政措施,伺圖破壞多元的現狀。例如調派非華裔教師到華小、指示食堂只賣清真食品等等。
而當我們還在做著擋風擋雨的根基工作時,外面的世界卻不曾停下腳步有所等候;國際上的教育事業逢勃發展,學識飛躍提升,我們的競爭條件如何,是否原地踏步?
我們有必要思考,新時代接軌的挑戰。
今天,華社各方面的條件尤其財力、物力,均見壯大;許多人熱心教育事業,同時也有許多華教運動的團體出現。風雨同路,華人力量,不應只是各自發揮。大小華教團體,更不應只是各自行事。
董總可以發揮的另一個層面,就在於此;即結合外力或借助外力,以進一步鞏固基業。
我們把根留住了。我們更期待華教事業進一步建設與提升,華教子弟能有更深厚條件,迎向新時代而不落後於人。國情如此,華社追隨的應該只是一個最高華教機構,我認為董總任重道遠。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潘友來 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