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06-02-12 家中的「表演文化」

雖身為一所大專的中文系講師,坦白說,我還真不敢自認對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有多少理解和信守——即便很多東西都「知道」,但並不表示會去「參透」,更甭說「實踐」。相對而言,每次看到母親逢年過節時,畢恭畢敬地給家中的神主牌和神龕進行祭拜儀式,就不禁反思:或許她所經歷過和領悟到的,其實更多、更真?

我家可說是個頗「自由主義」的家庭,父母其實不太督促孩子認知傳統信仰和習俗,所以祭祖拜神,對我們來說更像是「走過場」——恐怕只有母親一人才多少有點「信仰」。於是乎,母親是家中的「祭司」,籌備、打點、指揮一切,我們只是從旁協助,不求甚懂、甚敬、甚誠,但也乖乖配合。惟若非母親的堅持,恐怕這家庭傳統早就「失傳」了。

廣義而言,宗教也充斥著諸多「表演文化」,即各種儀式,有些屬社區性的,有些則屬家庭和個人的。對於信仰虔誠者來說,儀式浸透著意涵,甚至神秘的靈感,絕非純粹的形式操練。每次進行了儀式後,虔心者可於精神上得到某種撫慰、信心、希望,乃至靈性昇華,所以儀式有其「修煉」的功能,對於個體和社會自有其一定的補益作用,如說安定、激勵、祥和人心,以及增進群體成員之間的情誼、互信、團結等。

是以,每逢清明節,一家人圍著祖墳祭祀之際,不管祖靈是否現身,至少已是生者的「團契」。實際上,過年和過其他重要節日時,家中的祭祀也有同樣的作用,只是今人不一定還注重,抑或往往「有心無力」。

傳統華人的信仰宇宙中,除了寺廟,家庭也是膜拜的「道場」,家長即是「主祭」,除了眾神,祖靈即是主要的信仰對象,非常的「家教合一」。只不過,如此「道統」對於許多新一代而言,根本就很陌生了。

當然,家中宗教「表演文化」的逐漸沒落,並不意味著文化水平的降低,更多是現代語境已叫如此文化失去其魅力,乃至合法性。華人世界的「五四新文化」革命,就極度祛魅了家庭及其宗教內涵,這其實亦非壞事,因傳統的家庭充斥著嚴重的男權和父權主義,包括其祖先崇拜和祭祀文化。只不過,不分青紅皂白地剷除傳統,僅有破壞而無建設,恐怕遺憾更多。

今天的一般華人家庭,祭祖拜神的當然還不少,不過與文化道統合一的「宗教意識」恐怕不會太濃重,誠屬習慣性、零碎性的「拜拜」而已。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庭河 201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