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15-02-12 KFC風波挑動人們神經

前幾天開始看到有人在面子書上分享一支據稱是KFC員工打人的短片,當時只以為是一宗普通的小糾紛,並未在意。不料,該短片轉眼間便在網上瘋傳,引起一陣熱議,讓人感到一種始料未及的意外。

激起千層浪的原因是什麼?和許多更為血淋淋、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相比,貌似一起簡單的打人事件,為何得到如此深切的關注與議論,值得去解讀。

這其實反映了深埋於我們心中的各種糾結與焦躁不安:各族之間的分化、猜疑,以及對執法機構的不信任。

從事發到現在,這件事所引起的爭議,已不純粹是出於對打人行為的義憤。在廣大的聲討聲浪中,許多網民從族群待遇不平等的角度來看待,咬定這宗案件不會受到公平審理。

人們對施政偏差的不滿,壓抑太久。這件事只不過是一根引火線,挑動了人們的神經,讓這些憤懣一觸即發。

當然,我們不必全然否定這些情緒的存在。在特定情況下,憤怒,是一種對不公義現象的反應。只是須警惕的是,當太多這類情緒集合起來,構成一種澎湃的「群情」,在集體動員的力量下,脆弱的理性不堪一擊,很容易讓公義話語權為「義憤填膺」的「群情」所騎劫。

凡事從族群待遇差異出發的既定思維模式是個陷阱,足以讓我們忽略問題主軸。以數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女郎裸蹲風波為例,在發現受害人不是中國或華裔女郎後,許多爭議竟一下子平息下來。但真正關鍵的問題不是人權嗎?可見此類思維的偏頗。

一切都該回歸問題核心,才能釐清整件事的糾結。

就從「打人」說起。有人說「打人就是不對」;有人從管理與公關角度看,指公司高層不敏感,未能得體地及時擺平這件糾紛;有人則從進一步從「打人」表象的背後追溯原因,如職員的低薪、惡劣工作環境,對涉案員工有一份同情的理解。

在眾說紛紜的說法當中,該如何去評定、取決?這時,或許應該思考,所謂的社會正義的意義是什麼?

一般來說,置身事外者站在道德至高點上批評,是很容易的。然而,若一味將道德無限上綱,重點全放在懲罰肇事者這一方面,卻沒去思考罪案背後的發生原因,這實在無助於理解和對話,消除仇恨和對峙,創造出一個更和諧的社會。在強調司法正義的同時,也應該思考如何去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和創傷,以及遏制下一次類似的犯罪。

網上有人不滿KFC應對這件事的態度,因而發起杯葛KFC的呼籲,其終究出於消費者利益的考量,卻沒想過對這些處於低薪與惡劣的工作環境的員工而言,實在是「又要馬兒好,又要草料少」。若有那麼一天,大家發出杯葛KFC的呼籲,不是出自於自身利益或憎惡,而是為了施加壓力,使其要求其善對員工,這社會才可說是進了一大步。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慧欣 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