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

17-02-12 “庙”不可言

古城老家邻近有古庙,外观不抢眼,名气不响亮。

初中时期,一度迷上地方戏曲,在上演酬神戏时,爱往庙里跑。戏台上的语言听不懂,剧目也千篇一律,但总喜欢观察台上服装和背景布幕如何更换,也爱到后台偷瞄卸了妆的演员。

年岁渐增,对酬神戏失去了兴趣,年年日日,过庙而不入(回想起来,地方戏曲也自有其艺术价值)。

农历新年前,得悉古庙擬在元宵节举办王舡出游,有些意外。

据悉,王舡大游行始於1846年,接著在1919、1999年举办,2001年復办(那年定居外坡,对此事全然不知)。今年是第五次。

配合王舡游行的史料展,吸引无数人潮。香火裊裊中,一张张褪色照片,引领我思潮起伏。

古庙百多年前的造型,当然与今差別甚大,亚答屋顶、庙前还有满清人身影、辽阔的空地,让人很难联想起古庙如今被教会学校环绕,门前总是水泄不通的情景。

一图果然胜千言。我看走了眼,近在眼前,再普通不过的小庙,有著不容忽视的歷史价值,不是草,而是宝。

有些老人家,对数十年前的游行歷歷在目,他们的记忆,也是一宝。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是在1919年的王舡游行,竟有小童陪祭的仪式。小童从市区人口选出,父母不得拒绝,还必须“以此为荣”。中选的小童和畜生被置於王舡上,在海上漂流,听天由命。

这不是现代版“河伯娶妇”吗?

幸好,王舡游行重现,而陪祭这种不合时宜、不人道的习俗,早就隨风而逝……

传统和迷信,往往只是一线之隔。如何去芜存菁,既保留传统精髓,又不与现代人文价值背道而驰,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空间。

而任何游行,一旦人数眾多,纪律就难免参差。游行当天,不经意瞄见队伍当中,有人隨手乱扔饮料罐……。

想想,庙神出游,原本是要收走沿路“污秽”,但曲终人散后,若留下满街污垢,多么煞风景!(幸好也有一些善信帮手捡垃圾。)

不管王舡出游,抑或柔佛古庙游神,都是值得珍惜的文化遗產。愿意耗財费时,举办这些活动的当局,精神可嘉。民眾共襄盛举,也应得一讚。

当然,人们若能更深入瞭解这些文化遗產,追求更高內涵和层次,不流於表面形式,那就更能加分,更“庙”(妙)不可言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丽琴‧201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