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广州和香港相继爆发“捍卫粤语”集会,原因是广州市政协基於要办亚运会,为了“打造国际都市”,建议当局將广州电视台主要频道改成普通话播出,不料不少人视此为“语言压迫”,於是在粤港发起挺粤语运动,相约同日於两地举行“串连示威”。
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目睹粤港人民上街捍卫粤语的行动,可有也想捍卫方言的衝动?
与广州和香港不同,大马华人社会打从半个世纪前开始,在教育上就只採用华语(中国称普通话,台湾称国语)作为华校的统一教学语,方言只能作为社会用语,在各地自由流行使用。
长久以来,大马华社基本上可说是“多语(多方言)並存”的。但与此同时,各地的“方言”特色,依然非常强烈,例如粤语在中马(包括吉隆坡、怡保一带)“一枝独秀”;但一到了北马檳城,便得让路给福建话。而南马新山,更曾经一度以“小汕头”自居,大街小巷,潮音縈绕。
但如此的“多语”现象,70年代开始却因为受到新加坡“讲华语运动”的影响,而悄悄起了变化。特別是在南马城市地区,由於长期习惯於收看新加坡电视和收听新加坡电台,影响所及,新生代几乎都成了不懂方言的“华语人”。因此有人笑称,李光耀的讲华语运动,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在新加坡,而是在新山。今天的新加坡华人小孩,60%在家里的第一语言是英语,並不是华语;反观在新山,如果我说90%的华人家庭的第一语言是华语,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同。
丧失了讲方言的能力,是不是等於失根(例如传统礼仪、族群习俗等文化遗產)的开始?这个问题,近年来偶会被老一辈的新山人提起,有人甚至认为,李光耀当年提倡讲华语运动而不是推广华文运动,有其背后的政治动机,我们不加深思就以“讲华语可以团结华人”为由而生搬硬套,实在是一大错误。
也许是危机意识所然吧,新山一些会馆(例如海南会馆)在领导人的倡议下,基於讲母语(方言)乃是亲子关係上最亲密的沟通,近年来特別开办方言班,教导新一代学习方言,以讲自己的方言为荣,方言意识似乎有了逐渐觉醒的趋势。
目前世界上仍有六千多种语言,但一半以上属於濒危语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现在世界上每年都有10种语言在消失。悲哀的是,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崛起,“促进全民团结”的政策愈是落实,弱势语言就愈是在“大统一”的口號下,沦为被排除的“异己”。
由此观之,捍卫少数人的声音,是否也是在捍卫民主和人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