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23-09-10 群策打造“大吉隆坡”

經濟轉型規劃方案的重點項目“大吉隆坡”,有人從它涵蓋了10個橫跨雪隆的地方政府來分析,其實就是現有的巴生河流域,只是概念上定義不相同。

所以,在第十大馬計劃第一次提到“大吉隆坡”概念時,雪州民聯政府並不高興,認為有意在政治上分化雪州,但在經濟發展上,卻認同“大吉隆坡”有惠及雪州。雪州大臣卡立在經濟轉型方案出爐後,就表示要與負責計劃的表現管理單位商議合作 ,一同打造“大吉隆坡”。

如此巨型的計劃,它所需的投資額是1千720億令吉,連同其他轉型方案的重點項目,影響 著國家未來10年的發展前景,絕對不能因為政治因素而被拖垮。是的,拋開政治,把目光放長遠一點。

雪州是國家經濟重鎮,更是與吉隆坡和布城兩大直轄區脣齒相依,“大吉隆坡”藍圖字面上可以不提雪州,但是在真正落實時,州政府是不能被排除在外的。

10個涉及的地方政府,大部份屬於雪州,新計劃的規劃和程序批示都必須依賴他們。首相署與各個縣市議會必須作良好溝通,才能夠促使整體的規劃和批示更為順暢。一個地方上發展和建設計劃一旦涉及許多部門和單位,任何溝通和協調的失誤,都會對地方上的人民帶來各種不便,一旦被政治化,事情就會變得更為複雜。類似的例子我們見得太多了。

“大吉隆坡”對於那些與隆市中心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距離的市鎮而言,最大的意義是,能與國家政治和商業中心共享各類的設施,生活上的各種便利,以及經濟效益,地理上的隔閡不再是障礙。那些向來被視為邊陲地帶的市鎮將得以從沉睡中甦醒,透過積極參與國家經濟轉型,重新找回活力和輝煌。

但是,“大吉隆坡”要帶給巴生河流域居民的改變,不能局限於商業和工業,人文氣息和素養同樣也需要被重視。至少在藍圖中,我們還未看到有教育、文化和藝術上的軟硬體規劃。世界上任何被列為“宜居”的城市,除了有蓬勃的工商業活動提供就業機會,便捷的交通設施,市民的休閒生活和精神需要更是不可忽略,“大吉隆坡”要與其他世界大都會並駕齊驅,就必須能達到同樣的標準。

既然經濟轉型方案不是一個計劃(plan)而是方案(programme),建設“大吉隆坡”就必須考慮到朝野合作的問題,各級溝通協調的機制也要完善,涵蓋的項目更要精細全面,始能符合轉型方案的目標和精神。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張立德‧201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