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02-02-12 財政擴張vs財政緊縮

2012的經濟形勢如何?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恐怕也將是2011的延續,難有大突破。歐美應採取財政擴張或財政緊縮,將繼續爭論不休。本來按照教課書理論,當經濟出現衰退時,政府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雙管齊下。財政上,政府應擴大開支,刺激經濟;同時,中央銀行也宜增加貨幣供應,調低利率,以便產生相互強化效應。

但由於這兩大擴張政策已採用太久,效應出現疲乏;2008年金融危機,更大大劇增了公共債務。這就產生一個兩難困境。要持續飲鴆止渴,抑或是壯士斷腕,讓長痛變短痛?許多國家財赤已難以為繼。各國免不了會增加舉債,甚而至於無法還本付息。持續擴大赤字顯然有違常識。

當一個人,家庭負債纍纍,以到無法還本付息時,就自然會開源節流。就國家言,就是加稅、脫售國有資產或瘦身,也就是減員或至少不再增員,並削減可省即省的開支。可在美國,共和黨一貫反對增稅,而民主黨則認為,社會福利支出有助於緩和失業與社會不公。當兩黨由良性競爭劣化為政黨惡鬥時,就不易產生共識,結果陷入僵局,歹戲拖棚。

知名的經濟學者如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與克魯曼(Paul Krugman)便主張與其拖而不決,坐以待斃,不如進一步擴大投資,如修復與增建基本設施,再培訓等,以期從增長中保住就業與消費。若否,就業與消費不保,就更不可能在短期內振興經濟。

顯見,這是種把死馬當活馬醫的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豪賭。從日本經驗來看,即便能出現短暫的迴光返照,恐也未必能促成可持續的增長。畢竟,更根本的結構性問題並未解決。有觀點認為,經濟危機根本原因在於過度的貧富兩極化。現代經濟是大規模機械生產的經濟,需要大規模消費來延續,否則就會出現消費不足,進而引發投資不振,大量失業。據此,就有必要由政府出面,調節貧富不均,增加窮人購買力,以維持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的循環。

德國主導的歐盟則主張大刀削赤,強化財政紀律。這種思路難免會在特定時間內使經濟增長停滯,至於能否苦盡甘來,就看其配套改革能否有力實施;若否,僅是緊縮財政而沒有結構性改革,也只是把問題拖而不決,進而危及全球經濟。這就是當代經濟形勢的實況。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孫和聲 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