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03-02-12 马哈迪的软攻势

很多人也许不记得,国阵能够在1991年至2005年间贏得华裔选民大力支持,主要因为敦马哈迪提出一项重大妥协方案——2020宏愿及“马来西亚国族”的宣示。当然,国阵也靠各种手段来维护政权,成为当前世界上当权最久的民选政府。但1991年至2005年间的妥协仍是关键。

国阵前身——联盟在1959年和1964年选战中,是唯一代表社会各阶层族群的政党联盟,贏得各族群过半选票的战绩。不过,联盟採取小政府小作为的做法,导致越来越多选民因为感觉不平等,在1969年转向支持反对党。大多数人普遍认为那次选举只有华裔支持反对党,事实上,马来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可从敦马迪丟失议席,甚至其他巫统领袖的败战看出。

1969后,敦拉萨方程式——一切政策皆以新经济政策马首是瞻,极力爭取到70%马来选民支持,放弃爭取非马来人选票。这“马来人优先”战略一直奏效,直到1990年选举,46精神党分散了马来选票,反对党阵营几乎贏得大选。但是,在大选前最后3天,国阵却玩弄46精神党领袖东姑拉沙里头戴一顶类似基督十字架的卡达山头饰照片,不断暗示反对党將出卖马来人的权利与尊严给外国势力。

虽然如此,投给国阵的马来选票並没有恢復到新经济政策时代的水平,反而在1990年开始下滑。2004年选举,首相阿都拉祭出改革承诺为国阵增加马来选票,是1990年大选以来的唯一例外。

那么,1990年,敦马哈迪与国阵如何在多次选战中求存?

1990年10月选举后的4个月,即1991年2月,敦马哈迪推出2020宏愿和“马来西亚国族”的说法成为往后14年、即截至2005年7月以前的政治基调。巫统开始低调处理马来权益,冷却种族情绪,爭取华裔中產阶级支持。华裔在1970年至1990年间反对巫统的论述,主要都跟缺乏经济机会和文化权利相关。199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迅速成长、生活水平提高;政府也不再像过去压制华裔对文化的渴求,只要肯“付费”,所有的权利皆被允许。

1970、80年代,华裔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匱乏;到了1990年代,只要华裔愿意支付就读私立大专的费用,就有上百间学院供选择。同样的,以前中文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不超过两小时,1990年代,付费卫星电视提供无尽的电视节目安抚这些焦躁不安的中產阶级。

如果你不属於新兴中產阶级,没有能力负担私立学院和卫星电视费用,那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你的宿命,不能怪罪政府。国阵清楚较贫穷的巫裔与华裔族群选票分別流向伊斯兰党和行动党,但关键不在贫困的一群,而在中產阶级。

1970年、80年代,媒体每个月不断上演种族戏码。但到了1990年代,每当敦马哈迪需要一个替罪羔羊,来稳固他在马来基层的地位时,他就在英国“殖民者”、美国“压迫者”、犹太“阴谋者”,或“傲慢”与“粗野”的澳洲人之间选择。如果需要一个华裔敌人,隨时就可以在新柔长堤彼岸找到羔羊供他攻击。

2004年,阿都拉也继承了敦马哈迪的政治修辞架构,传达一个更趋“马来西亚人”或中庸的讯息。同年8月,阿都拉上台以来的第一个国庆日庆典,他说︰“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在这个国家並不会有任何一个个人比其他人更適合成为马来西亚人”。不过,2005年很快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直至同年7月的最后一週,这项巨大的议价构想骤然结束,至於那是甚么,容下期继续討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镇东‧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