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2008金融海嘯,及歐美債務危機的持續,資本主義是否正走向窮途末路的言論,又再度興起。只是,歷史地看,儘管經歷了多次重大危機,資本主義依然存續至今。顯見,這個制度具有相當的適應力,或轉型力。實則,嚴格來說,高純度的資本主義已不復存在,存在的是不同程度的混合制(Mixed Economy)。
過度簡化地說,做為一種思想與制度,資本主義強調私人產權,人的自利、市場的作用,以及政府是必要的惡。其代表性人物為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1790)。史密斯認為,對國家而言,重要的不是黃金儲備,而是滿足人的生活需要,而要滿足人的需要,最好的方法,便是讓人的自利心可盡情發揮,其結果會帶來社會與國家的整體繁榮。而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可經由供需調節的價格機制來實現此理想,因此,政府最好別不必要地干預人的自利與市場機制,免得幫倒忙。據此,史密斯也主張,在國際上實踐自由貿易,而非只著重出口,而抑制進口的重商主義與保護主義。
不過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則認為,無節制的自利、市場運作與私有制,遲早會導致嚴重的貧富兩極化,以至於窮人太多,購買力不足,而致成經濟危機,進而引發無產階級革命。在1930年代的世界大蕭條時,便有人用馬克思的理論來斷言,資本主義就要終結了。可由於改革與戰爭的爆發,資本主義最終存活了下來。只是,之後的資本主義已非放任市場的純資本主義,而是受到政府更高程度的節制的資本主義。如美國便出台了社會保障制與最低薪資制,而歐洲也演變出不同程度的福利國模式。
在這演變過程中,主張政府干預的凱因斯(Keynes1883-1946)主義,遂逐漸形成了主流,成了非共產國家的主導性經濟思想。若說史密斯發現了市場,主張市場可能論或高明論,凱因斯則發現了政府,主張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來調節經濟波動,穩定市場。這種穩定化政策,更成了合理化政府為必要的善的福利國理念。只是,凡事過猶不及,若因此而走向政府萬能論、高明論的另一極端,又易致成政府失靈論或政府致成的危機。
在現實世界中,大多數國家均走介於市場萬能與政府萬能間的折中路線,而已無純資本主義。至於何以會發生金融與債務危機,起因固然複雜,大而化之地說,在於政官商走得太近,使政府失去了自主性(Autonomy)。此外,凱因斯主義也使政客更易於避重就輕,不走解決難搞的改革,而走捷徑地去過度使用這便利工具。如911事件後,美國聯儲局便把低利率長期化,貨幣超量發行,人為地持續超額消費,甚至企圖用金融衍生產品來吸資,及把資金轉入金融市場,而非商品市場,以免引發通脹。在南歐,凱因斯主義的長期化,也鈍化了必要的改革,外加上惡劣治理,遂發生了債務危機。
更甚的是,投機者也因為知道,政府不會對危機袖手旁觀,更強化了他們的賭徒心理。要抑止這個危機,方法之一在於,用立憲手段限定政府的年度與總債務。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孫和聲 201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