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06-02-12 撈魚生始於星洲乎

2012年1月30日,大年初八,「正義報」封面版打出醒目大字橫排標題「獅城先有撈魚生」,中字橫排標題「獅城名廚:1964年4人吃夜宵想出」,中字直排標題「魚生是我們研發」。

星洲名廚冼良(85歲)受訪時謂:「當時只有大排檔賣魚生,我們決定改良後引進酒樓來賣,讓魚生呈現新年感覺,變得五顏六色。」又言:「新馬的廚師在那個年代就是一直進出兩地,加上以前自己的酒樓也有不少馬來西亞廚師,因此功夫難免會流傳出去。」(引自「正義報」)冼良言下之意,認為馬來西亞華人「撈魚生」是學自新加坡廚師。

另一位獅城名廚許國威(73歲)受訪時道:「討論好配料和味道後便各自回去調配。幾天後,我們帶了各自準備的魚生互相試吃,從而選出最適當的味道,再慢慢改良,不到幾天功夫,撈魚生便誕生了。」(摘自「正義報」)許國威明確指出「撈魚生誕生自新加坡。」

古代稱「魚生」為「鱠」

究竟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華人在新春期間所流行之「魚生」源自何地?我們不妨參閱一下《廣東新語》。是書著者屈大均為廣東番禺人,明諸生。生於明崇禎三年(1630),卒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廣東新語》為一本較具價值清代史料筆記,全書二十八卷,凡廣東之天文地理、經濟物產、人物風俗,無所不包。

屈大均所撰《廣東新語》卷二十二〈鱗語·魚生〉篇云:「粵俗嗜魚生,以鱸、以鰽白、以黃魚、以青鱭、以雪 、以鯇為上,鯇又以白鯇為上。」據屈氏書中所言,本地所謂「魚生」當源自中國廣東省無疑。

廣東省粵人魚生用魚,「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劍,洗其血腥,細劊之為片,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屈大均所謂「老醪」即陳酒,而「椒芷」則指花椒與白芷。食者在生魚片上淋以老酒,再配上椒、芷等香料,為求魚片均勻入味,試想嗜魚生者焉有不撈之理,故與其道「撈魚生」是由獅城廚師所首創,不如說是獅城人「撈魚生」之法源自中國廣東方為合理。

其實,追溯起來,食魚生之俗,非始自中國南部粵人(包括廣府人及潮州人),起碼在春秋時代已有。今日粵人所叫「魚生」一詞,大約始於明代,明代以前稱「膾」,後寫作「鱠」。《論語·鄉黨》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漢代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王聞三師將至,治魚為鱠。」唐代陸德明撰《經典釋文》述:「膾,又作鱠。」唐朝李白《秋下荊門》詩:「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宋代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休說鱸魚堪鱠,儘西風,季鷹歸未?」由唐宋詩詞觀知,古人喜以鱸魚作鱠。

「鱠」應是中國北人所喚,而南人則呼為「魚生」。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其著作中明確指出「鱠」即「魚生」。《本草綱目·鱗四·魚鱠》篇述:「魚生,劊切而成,故謂之鱠。凡諸魚之鮮活者,薄切,洗盡血腥,沃以蒜、齏、姜、醋五味食之。」

「撈魚生」本寫作「攎魚生」

「撈」在《廣韻》內屬效攝來紐豪韻開口一等平聲字,魯刀切。本義為從水或其他液體中取物。唐代玄應撰《一切經音義》卷五引《通俗文》:「沉取曰撈。」「撈」為次濁字,若按廣韻反切,粵音應念陽平[lou21]。當「撈」字作為由水中取物解時,今日粵音讀作陽平[lau21]。如「撈魚」、「打撈」、「海底撈月」等,而「撈魚生」之「撈」字,今粵音口語念陰平[lou55]。

在粵語中作為拌和及謀生等義時之「撈」字,其本字應是「攎」。「攎」在《廣韻》內屬遇攝來紐模韻合口一等平聲字,落胡切。「攎」亦為次濁字,粵音本應念陽平[lou21],今粵音讀作陰平[lou55]。如「撈麵」、「乾撈」、「撈油水」、「撈世界」、「豉油撈飯整色水」等。

清代徐灝撰《說文解字注箋·手部》云:「今粵語人無賴而營求度日謂之攎,正是攎斂之義。讀若『盧』之清聲。」既然「攎」為次濁字,粵音本應念陽平,據徐灝書中所言,粵人在清代已將「攎」字讀作清音[lou55]。粵人所謂「撈魚生」本應寫作「攎魚生」,今正字罕用而俗字行矣。

「一賣」與「半賣」魚生

壬辰年初八,「正義報」封面版所載星洲兩大名廚照片上,靠近冼良左邊貼有一張粉紅色紙,上面寫有「魚生每賣$40」等字,句中「賣」字並非動詞而是量詞。馬來西亞餚饌量詞,慣用者有盤、杯、碗、碟等,唯獨本地魚生量詞用「賣」。大馬及星洲粵人所用食物量詞「賣」,非本地所創,亦同魚生一樣源自中國。

關於食物專用量詞「賣」,我們可參考下面幾本明、清書籍。明代長篇小說《金瓶梅詞話》第九六回:「來到一個食葷小酒店內,案頭上坐下,叫量酒拿四賣嗄飯,兩大壺酒來。」明代無名氏撰《幽閨記》二十六出:「一賣肉、一賣雞、一賣燒鵝、一賣匾食。」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季恬逸點了一賣肘子、一賣板鴨、一賣醉白魚。」

食物量詞「賣」,今日廣州話已棄用,而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粵人仍在使用。所不同者,古代「賣」可用作任何食物之量詞,而今天大馬及星洲粵人僅用於應節食物「魚生」上。如一份魚生便叫「一賣魚生」,半份魚生則喚「半賣魚生」,作為魚生量詞用之「賣」,本地粵人口語不念陽去[mi22],而讀作陰上[mi35]。

參考文獻:

*〔清〕屈大均撰《廣東新語》,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4月。
*〔清〕李調元輯《南越筆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賈蕙萱著《中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冼星航撰《大馬華人齊撈生》,南洋商報商余版,2005年2月16日。
*甘於恩、冼偉國等合著《七彩方言》,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冼星航 201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