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評選讀:KFC爭議無關族群
看似顧客服務品質的問題,在馬來西亞竟然能演變成族群糾紛,讓人感到傷心及驚訝。事件發生在雪州莎亞南i-City的KFC分行。當時,涉及這事件的顧客正等待他所點的炸雞。據說後來因等得不耐煩,與店員發生口角而遭毆打。若曉得這件事,肯德基創辦人山德士上校即使在墳墓中也會感到不安。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這樣的事件要不流傳出去也很難。這場鬧劇的28秒錄影經人上載到Youtube視頻分享網站後,開始迅速流傳。一些觀看者輕易地將這事件標籤為「族群課題」,只因為涉及這風波的顧客是華裔,而KFC員工剛好是巫裔。
顯然,在部分民眾喜愛以族群眼光看待一切的我國,不單是牛和豬,連雞都成了非自願的共犯。大馬國民無論在申請購買房子、電話網絡、衛星電視、高爾夫球俱樂部會員,還是為孩子辦理幼兒園入學手續時,他們都必須表明自己的族群身份。這還不包括我國種族政黨也經常通過挑起族群情緒拉票。
這就是為何,經常引發爭議,如在新春團拜派白包的右翼馬來社團「土著權威組織」如今也介入這項衝突,引起不少民眾的疑慮。大馬KFC被國人視為「馬來人公司」的印象,更讓族群情緒持續增溫。因此,土著權威雖要求各方,特別是媒體讓涉案的店員有機會為自己辯護,有人卻懷疑該組織是否真的純粹是為了秉持公正,化解問題而這麼做。
其實,這當然是合理的要求,即為了瞭解事實真相並解決問題,我們應該聽取雙方的說法。警方最近警告公眾不要插手這項「消費者與公司之間的問題」,顯然是正確的。
這項爭議突顯的事實,就是專業態度及基本禮貌在我國已節節敗退。是否觸犯了公司的行為規範,與相關員工來自什麼族群是兩回事。只因他是「我們的一份子」,我們就要不顧一切「保護」他,顯然是無可理喻的。
以族群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可能會對我國的專業水準帶來打擊--若不是早已如此的話;族群關係及國民團結更會受影響。舉例而言,假設一位醫生若嚴重失責,不小心切下病人的睪丸,卻大喊自己冤枉,那「我們」是否應以他是「我們的一份子」就放過他嗎?真的要這樣嗎?
我們在處理族群及宗教問題上,早已經力不從心了。不久之前也發生一宗因麵包而引發的糾紛。戴了有色眼鏡人宣稱,有巫裔企業家的麵包品牌受到某華商新創立的麵包品牌挑戰,因此呼籲群眾杯葛這「馬來」麵包,支持新出爐的「華人」麵包。這無疑是大馬族群關係的新低點。如果專業精神與其他議題都不斷受族群因素所扭曲,那我們最終將不斷自食其果。
文章来源:作者Mustafa K Anuar是理科大學通訊學院副教授,也是國民覺醒運動(Aliran)助理秘書。《The Malaysian Insider》評論 1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