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16-02-12 王者論戰與兩線制

林冠英於2008年與許子根來一場「王者論戰」後,如今事隔兩年,他又接下與蔡細歷辯論這一招。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辯論;尤其是在2008年政治海嘯後,更成為一個時尚。

因此,在第一方面來說,既然許子根開了頭到蔡細歷跟隨而上,在在顯示了政治已有了明顯的轉變,挑戰辯論不再是反對黨的專利。這就是說,執政黨邁開重大的一步。因為自馬來西亞獨立以來,執政黨領袖都不習慣與反對黨領袖直接辯論,例如我們何曾看到巫統主席與伊斯蘭黨主席直接交鋒?我們又何曾看過馬華總會長接受社陣主席或民主行動黨秘書長的挑戰?如果我們不善忘的話,馬華頭頭也似乎只有陳禎祿,於1953年在電台與馬來亞大學校長薛尼(當時大學設在新加坡)辯論過,雙方針對南洋大學之創辦開展半個小時「舌戰」,一時傳為政治佳話。

但是薛尼畢竟不是政治人士,雙方的爭論也就擦不出特殊的政治火花。

自此之後,馬華總會長從林蒼祐到陳修信、李三春等乃至後來的林良實及黃家定,甚至翁詩傑都不曾在擔任總會長時與反對黨領袖來個針鋒相對。就記憶所知,當年最會挑戰執政黨公開辯論的就是行動黨的林吉祥,但他不曾與馬華頭頭短兵相接,反而是其兒子林冠英獲得了機會與兩大政黨領袖周旋。這說明了在政局改變下,任何政黨已不能視辯論為反對黨的挑釁,反而要勇於接受。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身為政黨之領袖,不能像過去那樣對挑戰冷漠以待或不屑一顧。不管拒絕者出於任何理由,在今時今日,已是被認為是不夠禮貌,也不是領袖應有的風範。

一黨獨大引發反感

第二方面,本週六的「王者之辯」的課題是很值得玩味的。在辯題「兩線制會不會變成兩種族制?」的大框架下,我們看到這是一個在308後出現的新爭議。如果沒有308的政治海嘯,斷不可能出現兩線制。早年的社陣也好(60年代),後來的第三勢力崛起也好(70年代民政及行動黨成為大贏家),還有90年代46精神黨扶起伊斯蘭黨也好,及千禧年公正黨又再次讓伊斯蘭黨成為最大的反對黨也好,我們也沒有看到「兩線制」起了重要的作用,反而是看到執政的集團越來越鞏固,乃至有所謂「一黨獨大」之勢。

這一黨獨大的批評與責難,也成了國陣在2008年大選的夢魘,猶如平地一聲雷地將國陣的華基政黨轟得七零八落,一下子改變了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最嚴重的莫過於國陣輸掉五州執政權(2009年拿回霹靂),且在國會不再享有2/3的多數席壓倒反對黨。

正因為反對黨有很大的斬獲,有人警覺兩線制千呼萬呼始出來;而所謂的兩線制是國陣(巫統)仍掌管中央政權,反對黨在民聯的旗號下直逼國陣。如果不區分種族結構,而是以議席來評估,則馬來西亞確實出現了兩線制。

這就是說,馬來西亞人民終於通過投票,使到反對黨擁有空前的議席(140對82,此數目不論及後來的變節議員跳槽國陣),足以震撼國陣的執政權。但是在種族的結構下,偏偏出現了所謂種族上的偏差,比如巫統參選117席,贏了79席,基本上保住了68%的議席,不能把它歸為失敗的一方。

否定民主政治合理性

既然巫統不算失敗,當然是友黨表現不佳才導致國陣議席減少,也失去了四個州政權。這失敗的矛頭難免對準馬華和民政及國大黨。於是華基政黨在國陣內的地位已有轉變;再加上砂拉越人聯黨成為失敗者,更印證了國陣失掉華裔的支持。

有人因此擔心在這樣的種族結構下,兩線制是不健全,乃至會出問題的,也就在市面上出現這樣的聲音:兩線制的發展將帶來「兩種族制」。即指馬來人支持國陣(巫統),印裔票有回流,但華裔票轉向民聯(行動黨),結果造成國陣是巫統一黨獨大,而民聯則是行動黨一黨獨大。若是此事在第13屆大選發生,那就是兩線制帶來的「弊病」,它會破壞現狀和既定的秩序。可是如果否定兩線制,也就否定人民的權利,與民主政治的合理性。

雖然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議題,不會是無的放矢和杞人憂天的,但卻模糊了民主鬥爭的真義與選舉的焦點。

無可否認的,選舉是民主的最高和最直接的表現,我們應該先尊重選舉和民主,然後才來議論種族的結構問題。如果前首相敦拉薩在70年代能夠成功地進行政治洗牌,重新規劃政治生態,那麼今日納吉沒有理由是鐵板一塊而一成不變的。我們也絕對不能因為這會導向種族的分幫立派,而停止推行民主和兩線制。

再有一種可能性是,一旦真的出現種族上的失調,那麼朝野政黨坐下來面對問題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如果西方國家如德國的政黨能夠組成聯合政府,來一個朝野大合唱,那麼馬來西亞的政黨也同樣有智慧,給人民帶來較好的政治秩序。

總而言之,政治上的種族性結構由來已久,而兩線制才剛剛起步。它們之中雖有關聯,但不是密不可分的。過去沒有兩線制,也已存在種族性政黨。如今有了兩線制,也確實使到種族性政黨力求革新,因此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實質上的不同,理應一分為二處理,而不需要二合為一的混為一談。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謝詩堅 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