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16-02-12 让保护环境成习惯

大宝森节隔天,笔者刚好乘车经过黑风洞附近,那里週遭的环境简直像废墟一般。我的朋友笑称那像是个战场,因为,当地的街道、马路到处都是垃圾,当车子开在车道上时,还能隱隱约约感觉到辗过垃圾的声音。虽然,这样的形容有些夸张,但这事件却是赤裸裸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週遭。

上述类似问题的发生,很多时候肇事者並无加害意识的,但因为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再加上规划不够完整(没有或不足够的垃圾桶),因此,悲剧就这样的发生了。举个实例,在台北的街道你要找一个垃圾桶是困难的(因隨袋徵收垃圾政策所致),但各大的夜市却会准备很多大型的垃圾桶,其目的就是要杜绝民眾胡乱丟垃圾;而我国夜市的做法却是不设任何的垃圾桶,由民眾隨意丟弃,待夜市结束后再由清洁工人统一清理。坦白说,若按照成本效益去分析,我国的这套方式视乎较为实际些,但缺点却是无形中鼓励了大家隨手乱丟垃圾的习惯。因此,当大家都有这样的习惯时,只要人群眾多之处,“四处都是垃圾”这种状况就难以避免了。

笔者之所以不赞成我国这样的处理模式,主要原因是这模式不能提昇民眾的环境素养,而且和从小的教育哲学(不隨地丟垃圾)理想是相互牴触的。台北因“隨袋徵收”政策喊出了“垃圾不落地”的口號,其实,这套“要民眾一直拿著垃圾”的政策是有些违反人性的,但可贵之处,在於其培养民眾不乱丟垃圾的习惯。这种“能使人的素养不断向上提昇”的思维,或许是我们该学习的。

其实,人类这套透过“创造需求”及“不断的消费”来维繫其发展的体系,虽然使我们能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但却无形中製造了大量的废弃物,衍生了很多环境问题。要完全的做到:“凡事都考量对环境友善的做法”是件不太容易的事。但最起码“不隨地乱丟垃圾”、“落实资源分类及回收”、“不要乱买不必要的东西”是每个人应该学会的,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越是糟蹋的厉害,未来的反扑就会越为严重。还是要老套的说一句:多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伟伦 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