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22-02-12 方言流失与华语

早前各方在討论“方言流失”课题时,有论者將今天“方言式微”的困境归咎於70年代展开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完全漠视当时此民间运动的歷史因素、华教处境及华社意愿,甚至说“华语入侵家庭‧方言岌岌可危”、“20年来强调学习华语,使家庭母语消失”云云;一味以负面的观点“冤枉”华语为“罪魁祸首”。

其实,即使完全不理会当时的现实环境,鼓励华族讲华语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正如巫族讲马来语、印族讲淡米尔语一样,何错之有?而少说方言並非禁止说方言,何错之有?令人感慨的是:时至今日,有识之士尚能以华文洋洋千言写文章,谁敢说与当年“多讲华语”及80年代的“讲华语运动”效应无丁点干係?

事实是:30多年来,广东方言蓬勃发展成为最强势方言,本地至少有一个以广东话为主的广播电台,排山倒海的香港製作广东方言连续剧更不在话下,这说明了,华语纵然给力也未能克制方言的流行。而越来越多的闽南(福建)方言连续剧接二连三在本地有线和无线电视频道如火如荼地播放,在在显示福建方言前景看俏。由此可见,华语和方言是可以共存共荣的。

不过,在所谓“抢救”方言乡音的同时,切莫忘记:在马来西亚,华语成为华族的共同语,在教育伦理上成为华族的母语,是歷史的抉择、是民族文化的根本与尊严,更是政治上必爭的权益,非任何籍贯方言可替代。而这一切,与海峡两岸三地的语文政策毫不相干。

应当关注的是:当今华文水平普遍下滑,一旦某一籍贯方言强势兴旺、一言独秀时,会不会发生类似香港肇起的普粤之爭或如沈志伟君所写的:

“去年2月,某地客家公会主席指该地的客家人已经被福建人同化,而呼吁客家人不要用福建话和家人沟通。这使笔者想起台湾的语言纷爭――鷸蚌相爭渔翁得利。台湾就是因为闽南与客家两大民繫在语言课题上相持不下,导致闽客双语的地位未能跃升。北京话(台湾称国语)的地位因此仍然凌驾两语。”(〈復兴语言从成长地认同做起〉2012年1月10日《言路》版)

话说回来,其实方言之所以式微,理由很简单:任何语言,倘若无使用之必要或无使用之价值便趋向式微。诚如文史作者孙和声说的:“眾所皆知,语言是种‘用进废退’(speak it or lose it)的东西,多用则灵,少用则生疏。理论上看,由於科技进步,互联网普及,影视產品也很普及,真有心要学一种语言或方言,並没想像中那么困难;问题反而是,知识、娱乐等选择太多,若无坚定意志,年轻人恐不愿把太多时间,花在物质回报相对小的方言学习上。毕竟,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许运发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