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08-09-10 回去之间

最近有一小撮人, 对“ 回” 和“去”这两个在小学一年级就学会、言简意賅的动词不甚瞭解,故深觉有进一步討论之需要,以釐清从甲地到乙地,到底该用哪个动词才不会造成无谓的、沉痛的伤害。

今次討论的“回”,通常与“家”、“乡”这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所以才有了“回家、回乡”等词汇;现代汉语词典清楚阐明,“回”是指“从別处到原来的地方”。至於“去”,则是从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换言之,若是將到居住地以外的地方,不论目的为何,我们一般都会使用“去”这个动词,或是“出国”而不是“回国”。

不过,在咱们留台生圈子里,去和回却又无法有如此清楚的分界。即便台湾不是我们原来生长的地方,但在大学毕业返回大马后,甲留台生要询问乙留台生有没有再到台湾,通常都会这么问:你有回台湾吗?而不是一般人熟悉的“你有去台湾吗?”这间中涉及的情感千丝万缕,复杂至极,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

幸有王芷蕾的《台北的天空》这首歌,才让留台生之於台湾似乡又非乡、离开后“回去”又难掩近乡情怯的惆悵情绪,有了最好的註解。作词人陈克华写道“台北的天空有我年轻的笑容 还有我们休息和共享的角落”,完全道出离开校园、返回祖国后的留台生,无法对台湾彻底忘怀,无法將这个曾待上至少4年的地方当作陌生的他处。尤其这段期间,是心智成长的黄金青春期,也是知识、智慧集中迅速大量累积的人生阶段。

自此之后,留台生有了两个家。返回大马,是回国;再到台湾,是回去。儘管“回台湾”无法从留台生的记忆中抹去,但只要我们仍领著大马卡,手持大马护照,就是脚下这片土地的子民,这点毋庸置疑。只因为我们生在这里,家也在这里。

但对不曾在台湾待上好几年的国人而言,去台湾永远只有一个选项,就是“去台湾”,也就是“出国”。

隨著岁月无情的推移,在19世纪初从中国南下飘洋过海到南洋的先辈们,已先后作古。在本地电影《初恋红豆冰》里,似那位每天到咖啡店喝咖啡,一辈子盼著中马票后就“回到中国”接妻子到南洋的老人家,已越来越少。他们的后代在大马落地生根,成家立业,视这里为他们唯一的家;“回中国”这个人生选项,也已不再存在。这也就是说,除了留华生,现在其余一般人想到中国去,均为“出国”。

对我国社会脉动相当熟悉的香港文化教主梁文道就发现,华人已在大马扎根:他们“越来越想要对这个地方负起责任,也要这个地方对得起他”。在这个节骨眼下,若仍不幸被唤“回中国”,这实在太伤人!不过是曝露了说者狭隘的眼界,及无可救药的无知与狂傲。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慧娇‧20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