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05-02-12 納吉改革應從巫統開始

首相兼巫統主席拿督斯里納吉在政治與經濟上的「轉型大計」能否成功,備受全民關注。然而,若首相把在黨內受到巨大壓力的轉型計劃,付諸予全國大選作為試金石,雖隱含爭取選票的議程,但卻可能導致轉型計劃不易順利落實,甚至最終可能淪為鏡花水月。

《東方日報》1月29日專訪納吉政治秘書王乃志,報導中說:「由於納吉把改革力度推到最大,不但面對黨內保守派的壓力,也面對在野黨保守派的指責,認為他走得太遠,做出太多讓步……」

作為執政集團老大哥,巫統擁有最多席位,而成為政府主宰者。其他12個國陣成員黨,除標榜代表華印裔的馬華與國大黨,或在內部與代表土著的巫統「協商」時出現膠著、不協調的情況,其他標榜多元種族的成員黨,由於議席不多而處於被動地位,對改革程度的改變甚少發言。

馬來西亞的首相,不像實行總統制的國家由全民投票直選。即使納吉開明放話,宣稱「要當全民的首相」,但他往往受到黨內壓力而功虧一簣。因此,趁大選前夕向全民「推銷」各項國家轉型計劃,以大選綑綁改革的做法,若激怒黨內保守派,國家最終將原地踏步。巫統派閥眾多,而且又金錢掛帥,既得利益團體凝聚的力量,足以把「不順意」的領導人拉下馬。這是政治上最為心寒的事。

在政黨政治制度下,在選舉中贏得最多議席的政黨有權組閣,其黨主席即出任政府行政首長(首相),也因此享有最多「政治資源」。我國自獨立以來,首相皆由聯盟/國陣主席出任,而聯盟/國陣主席則當然由巫統主席把持,巫統署理主席亦自然而然出任副首相,顯然黨政利益難分難解。

宣傳轉型爭取選票

由於巫統主席即為首相的不成文「潛規則」,巫統黨選總是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但最高職位--黨主席早已多年沒出現競爭。納吉所推行的各項轉型計劃,事先如果無法獲得黨內大多數人的認同,所產生的「阻力」和「壓力」或將引起強力反彈;若激化至沸點,出現有人挑戰黨主席的局面也並非不可能的。

放眼歷屆巫統主席,多採取「先保黨主席職,再保首相官位」的應對策略,以致想要「更上一層樓」者,在未登上大位前,言論都具有極為濃厚的種族極端意識;上位後則多少展現「全民視野」,打出不分種族的治國論述。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是其中的表率,自政治疆場退下以後,又再度拋出其代表作《馬來人的困境》中的種族觀點,還大言不慚自認為「種族主義份子」。

以強勢姿態領導國家22年的馬哈迪,在任首相期間發起削減統治者權限的修憲運動,更因革除5名最高法院法官,引發為後人詬病的「司法風暴」。不過,他的各項政策幾乎無人能擋,直到今天,馬哈迪唯一被「推翻」的政策即是「英語教數理」。但在敦馬公開堅持政策沒錯,並高調表達不悅後,本來鐵定廢除的英語教數理,或變成由個別學校的家長來決定。

敦馬當年提倡為推動國家進步而推出英語教數理,卻面對巫統黨內阻力與馬來社會語文激進份子的壓力。由於敦馬展示強硬的態度,並掌握龐大的領導權,三易副手的他才不至於在黨選栽觔斗。

避免打擊既得利益

首相納吉自前任首相阿都拉巴達威手中接棒,仍未經歷大選的磨練與肯定。當他推出「一個馬來西亞」的理念時,並未獲黨內保守派毫無懸念的支持。一些重量級領袖甚至聲言「一個馬來西亞以馬來民族為先」;僅有首相署部長納茲里公開主張「以一個馬來西亞為先,馬來民族居次」的立場,惟未見引起熱烈響應。可見,巫統中各派系對「一個馬來西亞」理念尚無最終的定案。

反而華團領袖紛紛附和「一個馬來西亞」,卻無視巫統另一異議聲音,也不思考政策內存在許多與「一個馬來西亞」理念背道而馳之處。在某些時候,多數的巫統黨員雖表示認同「一個馬來西亞」,卻認為「一個種族,一種語文」等過時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經濟轉型方面,納吉本來宣佈從掛牌公司做起,廢除上市公司必須由土著掌控30%股權的政策,隨後也宣佈廢除27個服務業次項領域中的30%土著股權限制。馬華總會長蔡細歷響應廢除上市公司30%土著股權的做法,立即引起土著權威組織等既得利益集團反彈。我們最後看到,股權固打制並未解除,反而政府在重新評估多時後,決定推出不違反某方既得利益的「新經濟模式」。

從經濟轉型有頭無尾,到所謂「轉型」最終不了了之,顯示黨內外強力抗拒轉型;所以,任何轉型計劃應從巫統黨內起步,再配合12個成員黨同步轉型,形成國陣一體化的改革。這樣,將轉型作為大選宣言和政綱,才有可能爭取到選民的支持。首相也不必如他自己所說,「等到經濟轉型奏效才舉行大選」了。

相反的,若納吉將所有轉型計劃交由選民在來屆大選中決定,無疑「叫選民太沉重」!而且,大選過後就輪到巫統黨選。巫統黨選本應在全國大選前舉行,但由於政治考量而展延。大選一過,黨選也就避無可避;不管大選成績如何,轉型大計能否原原本本地執行,還是為了順應政治上的變化而做相應調整,巫統黨選無疑是最主要的關鍵。也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檢驗政府推動各領域轉型的誠心。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風 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