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20-02-12 馬來友族「難以捉摸」?

《東方日報‧龍門陣》專欄作者卡夕的〈在KFC打工的馬來仔〉文章(2012年2月15日)總結時有一句話,大意指「馬來民族真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族群」。(註:原文為「馬來人真是一個讓人捉摸不定的民族。」)

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及華族(普遍上)對「馬來仔」的刻板定義,同時,又分享了自身與友族同胞接觸時感受到的「親和感」那不一樣的經歷。筆者也欲藉此提出一些實例,供讀者自我評估與思考。

曾經來東禪寺參學的各個巫裔大學生們(含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IIUM)、馬大,以及純土著的瑪拉工藝大學UiTM等等),與筆者交流甚歡;

去政府部門(公務),只要遵守既定條規這個前提,其他請求豁免繳費、或予以折扣優惠,或請求「方便」、「優先」等等,都能「好商量」的;至於私事的處理,那就更好辦了,但未必是持有「OKU」身份證就行,主要還是要能獲得對方的信任,或說有貴人相助。

最深刻難忘的經歷是前陣子單獨勇闖保安極為森嚴的武吉安曼皇家警察總部(和至國際機場的KDRM皇家海關署)求見能做決策的首席高官解決懸而未決的事件。基本上,都一路順風的。

以上種種,能獲老天及佛菩薩「護佑」之餘,發現皆有一個共同點,即是對方也發現原來「人不可貌相」:更驚訝來者精曉、同時又能講一口流利(Fasih)的馬來語」。「Sangat fasih berbahasa Malaysia」其實是出自於對方真誠和感動的讚賞。

倒是一次自告奮勇代女同事處理事件,卻不幸遇著華裔女警。這女警覺得自己真是了不起、一副傲慢不可一世的架勢立刻表露出來。於是(我)不能將美事做盡,反而最後還招來一鼻子灰!!

有時單獨在外,遇著有事與同事夥伴聯繫,彼等之後總說「你幹嘛都喜歡求助馬來人撥打電話?幫你傳話!?(按:因健康因素,主治醫師等之叮嚀而未使用手機)」;有時還針對來寺公務的人士說:「古居士,你很大方也很捨得的呵,你幹嘛很喜歡『包紅包』給馬來人?」曾經在外遊採購時,同行夥伴也忍不住要提醒阿古「都一樣的貨色,華人的大檔位多的是,為什麼你偏愛選擇那較小的馬來檔小販呢?!」

自四、五十年前,一路走過,我們一家,含括父母、8兄弟姊妹,皆能與馬來鄰居、同事朋友(或有生意往來的客戶),相處得頗融洽,且與對方有相同的「無有不耐煩及分別心」。想把馬來人變成好友,自己必須先建立樂於與人為友的態度,才能有所行動。

所以,有人說:「沒有眼光對視,就沒有所謂的溝通。」的確,「眼光的對視、真心的對話」,才會使對方覺得受到尊重,「自尊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這樣也往往能贏得對方的信任,而將自己視為他的知己。是以,我們(家人)以為,與其說馬來友族「難以捉摸」,不如說成「是一個很微妙的民族」會更生動,更好一些。

淺見以為,有一個基本事實必須搞清,政府施政的偏差和不公,或整體施政無能、敗家乃至不公不義的表現,並不代表其族群的人皆是如此。

同理,我愛我的國家,也尊敬、歌頌我們國旗(能夠彰顯或紀念一個國家建國的意義及建國的人士),並不代表我一定要支持愛護我們的政府。這根本是兩碼子事!

對友族持有偏見的華裔,或許是因為你沒有真正融入對方所致。關於「打人事件」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卻讓筆者想到不時在報章見到某一方出面指責的所謂「路霸」傷人案件:當然,最先衝動出手傷人者必須負起最大責任。然,很納悶,按理,倘若雙方都能有商量,又何以會激怒另一方呢?!

拜託「特別敏感」以偏概全的人們,別將一起單純的糾紛(或誤會)與「種族」和「憤怒」掛勾!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古元佑 201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