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20-02-12 蔡林辯論後的兩道問題

好啦,一場被主辦當局稱為「世紀之辯」的蔡細歷和林冠英政治辯論圓滿落幕。接下來,我們應該問兩道關鍵問題,即我們學到了什麼?期待什麼?

這場史上馬華總會長和行動黨秘書長的首次政治辯論,讓雙方有機會在同個平台較量,接受公眾的檢視,這需要勇氣和承擔。蔡林平時都是在各自舒適的舞台向對方隔空喊話。

辯論期間蔡細歷佔盡主場優勢,在支持者的打氣助威下,從頭到尾皆炮轟火箭和林冠英,目光不時停在林冠英身上,眼神交流之餘彷彿告訴著林氏「兩線制就是兩種族制」。相對的,林冠英收起平日的鬥士作風,改以斯文的看稿申述觀點。

雙方皆無新論述出台,僅換個表達方式,重複耳熟能詳的論述,少了全民視野的高度,政策的深度和涵蓋面的廣度。

問答環節中,二人都迴避某些問題,蔡細歷沒回應「巫統是否利用馬華以華制華」,林冠英也不答「如何阻止伊斯蘭黨落實伊斯蘭神權國」。或許這與首次辯論,缺乏經驗和時間有關。

現場觀眾的情緒控制和提問內容(多人離題)是另一個美中不足之處。其實觀眾的情緒,早在傍晚5點辯論開始前已經被點燃。

上午9點30分,蔡細歷在半小時歡迎詞中,拳拳到肉地左攻火箭、右擊月亮,藍眼避過拳腳,推高擂台打鬥氣氛。爾後4場論壇的問答環節中,亢奮和激昂氣氛已籠罩著現場。

馬華提問者兼國陣士拉央國席協調員黃米會璊,因提問內容和方式在辯論後迅速網上躥紅,多了「拖車姐」稱號。焦點又再模糊。

218辯論是我國政治(電視)辯論的重要起步,以舞台為宣傳中心,也是政治傳播管道。觀眾在意的或許不是內容,是形式;不是理性,是情緒;不是邏輯,是言辭;不是思考,是激情;不是內涵,是形象。

2010年英國首場電視辯論中,自民黨黨魁克萊格善用機會塑造親民形象,崛起成為黑馬,最終與保守黨組織聯合政府官拜副首相。

若干年後,當下一代問長輩對蔡林辯論的回憶時,我們會怎樣回答?是讚揚兩人的勇氣?現場的叫囂?「拖車姐」事件?還是主持人陳亞才的功力?

很多人對1960年美國首場總統辯論的內容印象模糊,卻對共和黨尼克松在聚光燈下因熱而頻頻擦汗,讓人感到其形象邋遢、上台緊張和表情疲憊(早前因腳傷住院)印象深刻。

民主黨的肯尼迪留意到炎熱聚光燈的特點,一身薄西服,年輕得體,彼此的形象高低顯見。肯尼迪成功入主白宮;尼克松較後在回憶錄中後悔,未經充分準備就答應這場改變歷史的電視辯論。

1980年,共和黨里根和謀求連任的民主黨卡特辯論時,演員出身的里根總以「你又來這一套了」回應卡特的批駁,這句話迅速成為經典。里根得體的風度和進退得當,為他贏得掌聲和白宮。

有者認為,蔡林辯論只不過是另一場政治秀,在57分鐘內盡量提高自己,抨擊對方,爭取支持。台下比台上更激昂慷慨,也有人得意忘形。

場內的強勢和聲量未必能化為支持,別忘了場外還有更多人觀看直播,上網數目也不計其數。我們從中總結許多經驗。

至於,第二道關鍵問題「期待什麼?」的答案就非常簡單。不是另一場的蔡林國語或英語辯論,而是真正的王對王,納吉與安華的辯論。

成功的「納安之辯」,不僅有利民主政治和言論空間發展,也能展現政治領導的信心。目前球在納吉已在腳下,該怎麼踢,首次尋求委託的他心中有數。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藍志鋒 201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