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20-02-12 華人團結與馬華無關

外評選讀:華人團結與馬華無關

2008年華裔在大選中拒絕了馬華,不但突顯華社不但看清馬華無法有效代表華人權益的事實,更顯示華人開始迎接兩線制的降臨。民眾開始瞭解,華人是否團結,早已與馬華的領導無關。

這與1988年的情況並沒有不同。當年,不少華人社團指馬華在時任總會長林良實領導下軟弱無能,無法達到民眾的期望。可以說,馬華早已與社會群眾脫節,不瞭解新的社會現實,即許多年輕人早已超越種族論述,對以種族為基礎的決策喪失了信心。在各族群、年齡選民的支持下,兩線制的逐漸成熟,這威脅了馬華的生存。

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Asli)首席執行員楊元慶,曾在1988年擔任馬華總部行政主任時,向馬華提呈了一份不公開的報告書,讓來到十字路口徬徨的馬華看看未來有哪些選擇。

當時,法院將巫統判為非法組織。領導A隊的原黨主席馬哈迪正籌備成立「新巫統」,在黨主席選舉中以微差落敗的東姑拉沙里則領導B隊籌組新政黨,因此林良實領導的馬華也不曉得自己效忠與尋求庇護的方向何在。

他提出了五個選項讓馬華領袖考慮:一,接受馬哈迪領導的新巫統;二,留在國陣,但馬華領袖從政府中總辭;三,退出國陣,成為獨立的政黨;四,退出國陣,與其他政黨組織新的陣營;五,解散馬華。

當然,楊元慶也列出了選擇每項選項所需面對的利弊:「接受馬哈迪領導的新巫統,可以避免國家陷入緊急狀態,讓兩線制從中崛起的結果。威脅說馬華將退出國陣,能增加馬華談判的籌碼,因為這可能激發其他成員黨也離開國陣。馬華可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麵包屑,甚至更多的麵包屑。」

反對支持新巫統的論述則包括,馬華不應該被這艘沉沒中的船所拖累,以及由於態度囂張,加上不願實現對馬華的承諾,馬華再也不能相信馬哈迪了。這份1988年的報告書還指出:「期待改革的人民,希望馬華能當一個領袖,而非他人的隨從。」

今天的馬華,總會長雖然換成了蔡細歷,但卻再次來到了相同的十字路口前。兩線制的逐漸壯大,加上大馬選民早已對它喪失信心,讓馬華這個政黨的生存岌岌可危。

馬華不但成了巫統的寄生蟲,在華裔為主的選區前景更不受看好。在這樣的環境下,馬華指兩線制將轉為「兩種族制」,是否符合現實呢?要解答,還要看種族政策的創始人--巫統有什麼說法。想法鑽牛角尖的馬華,與行動黨為此展開辯論。但歷史證據顯示,要突破我國的困境,解答還要看巫統-馬華這兩個單一族群政黨的霸權能維持多久。

「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諺語至今依然適用。假設上世紀50年代,馬華並非與單一族群的巫統結盟,而是加入了一個多元族群的平台,我國今天還會面對相同的情況嗎?有句話說:「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這大概可以形容當時馬華領導的心態。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Stanley Koh曾擔任馬華策略分析與政策研究所主任。
《Free Malaysia Today》評論 14/0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