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21-02-12 董教總功成身退?

拜讀劉錫通前輩鴻文〈跟隨時尚豈能求永續──也談教總轉型〉(東方日報1月16日)」以後,引發了一些聯想。董教總這個「連體嬰」組織,在維護和爭取華教權益的立場從強硬轉為「理性爭取」,讓人發覺它更接近「與官共舞」。

目前,董教總轉向發展新紀元升格為大學為首要工作,華教抗爭工作居次,此舉大概是希望不影響「官方關係」,以免壞了大事。

從「華小師資荒」、「臨教合約」諸事件,可以看出董教總的言論比起林連玉基金會、華總及華團言論大為遜色。

董總和教總如連體嬰,兩會主席葉新田與王超群儼然「最佳拍檔」,一些文告是以「董教總」名義發出;他們倆也雙雙不出席公祭林連玉活動。

各州華校董事會組成的董總,領導層涵蓋中小型工商業「老闆」,因此年齡必然是50、60歲之輩。董總署理主席鄒壽漢說出其中原因,即董總領導層須在各校擔任董事,參與州董聯會選舉成為常委以後,才有資格問鼎董總高職。

現任董總領導層的年齡證明這點。已經連任3屆的葉新田,經修章後可再連任兩屆8年,打破董總主席任期最長的記錄。因為新紀元學院升格為大學(南院領先)還未完成。

儘管董總重申新紀元升格為大學不會變質,且舉例一些科系,如大眾傳播係獲准以華語教學作辯證,但從高速度申請「認證」科係數目的趨勢來看,恐怕並不簡單。新院與外國大專,特別是中台聯辦課程,皆是時下國內私立大專院校的營運手法;除增辦科系須龐大行政開銷,雪邦校地的發展更需耗費數千萬鉅款。到時,董總若考慮以上市集資來發展,恐怕也無可避免。然而,所謂「新院乃獨大的化身」的期望或名存實亡,逐步走進歷史。

為發展新院升格為大學,董總袞袞諸公要和官方及商人打好關係,自不待言。因此,不適合採取激進手法為華教護航,拒參與馬來團體「英化數理」的抗爭大遊行,改以發文告,記者會以及呈遞備忘錄的方式「點」到為止,放棄行動,是為「理性的爭取」。

董教總這種態度,比起80年代倡議「華教四君子」打進國陣糾正國陣的作為,更是棋差一著。凡此種種,說明董總已失去為華教鬥爭的方向,轉型專注新院的發展,擁有「新院董事部」、「新院理事會」已經足夠,董總可以退場,也是「卷舖蓋」的時候了。

與此同時,董教總的傳統角色卻由「林連玉基金會」、華總、華團、教專工會、非政府組織,甚至在野黨扮演與取代,千遍一律的軟性、理性的訴求已形成角色重疊,徒具虛名而已。

教總與華團鄉會有何分別?

教總會員主要來自華小與國中,這些教員就是政府公務員,受到公務員條例的約束。另一方面,為了防止教總會員(僱員)向董事會(僱主)爭取權益,教總為會員爭取福利與權益的工作並不積極,加上主席王超群的領導方式,即所謂「理性爭取」,已對青年教師失去吸引力,許多新生代的獨中老師拒絕加入成為教總會員,也就不奇怪了。

不少華裔社團鄉會組織喜愛採用文告或談話方式的「呼籲」、「促請」來捍衛華教,近年來的華總尤其標青,大有將董教總比下去之勢;所以,教總定位於「理性爭取」跟一般華團鄉會有何分別?

在發言或以文告方式批評政府方面,教總不是以秘書處(不具主席名)發佈,就是冠上「董」教總名稱,忝居次席。

對於本身內部事務,或與教總第一任主席林連玉相關連的事已經風牛馬不相及,或以董總馬首是瞻,與林連玉基金會形同水火。教總缺席一年一度的「林連玉公祭」,與董總主席葉新田相偕出國「避風」;林連玉基金會與82團體為林連玉被褫奪公民權50週年的平反運動,教總卻站在門外,後來感受輿論壓力,始參與董總簽名運動,為林連玉平反。

此外,教總追隨董總另類紀念華教先賢模式,即所謂「華教先賢日」,不列名表揚,似有取代「林連玉公祭日」,以及不提林連玉之名之嫌,此舉遭受甲州董聯會杯葛出席,抗議未把林連玉等近代華教工作者列入追思名單。

但教總各州分會對此完全無動於衷。林連玉不就是教總的第一任主席和發起人嗎?教總可以對先賢林連玉的事保持沉默嗎?

國民團結及融合局總監阿茲曼不久前接受報章訪問,發表了「董教總消失論」,指董教總將隨時代變遷而逐步被淘汰。

從各種跡象來看,此言並非無的放矢。當年代表董教總「打入國陣,糾正國陣」的華教四君子之一的許子根,豈可「訓令」手下糾正和澄清?他本身的所做所為,已證明董教總的失敗。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風 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