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常对我说,我是家中最幸福的人了,因为我是在1957年独立后出生,理所当然是马来(西)亚公民,不必如兄姐般,须另申请公民权。因此,我是这块国土的子民,绝不是“寄居者”或“乘客”,国家宪法可以证明这一点。
我不是道地马六甲人,因为我在幼时跟隨父母举家从柔佛搬来的。倘若以一些有心人对土著与非土著的片面评断,我应该是马六甲的“外来人”了。然而,我却不曾遇过、听过,任何马六甲土生土长的人,把我当成外来人看待。我也不再把柔佛当成我家,因为我已定居於此,就是这么简单。
马六甲在15世纪全盛期,王朝版图涵盖整个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东部,以及暹罗南部,堪称本区域之强国。马六甲与中国的关係始於明朝,至今已有600年,並曾接受过这个“外来者”的保护,以抗拒暹罗人的入侵,友好关係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更臻最高峰。
这里有一条別名叫“Harmony Street”(和谐街)的街道,因为该街100米不到的距离间,並排了3座宗教场所:建於18世纪的古兴都庙,同样建於18世纪的回教堂,还有一座建於17世纪最古老的青云亭。不同宗教,种族,文化的人们,在这条街上和谐共存数百年,可见当时马六甲王朝之民风包容与宽厚。最为特殊的,要数该老回教堂了。因为在其屋簷下,还刻了相当显著的华人婚礼常用吉祥字“囍”,这验证了各族人民当时的宗教包容精神。市郊的一个老回教坟场,里头立有一座凉亭,亭內石碑刻有“蔡氏兄弟建於清朝宣统二年”的字样。
市內闹街与Hang Kasturi英雄墓隔邻的华人百年老庙;圣约翰山麓的华人古墓与回教老墓相依为伴了数百年,这些都证明了些甚么?我也还清楚记得儿时玩伴Abu,如何在其甘榜家中教会了我我星期一至星期天的马来文名词。
生活在这个曾见证了本区域古老歷史的马六甲,各族的集体记忆都是温馨的。15世纪时期,因为大家的和平共处努力建国,才会有当时的辉煌国势。
当下大马当政者,是否应该溯本逐源,探討马六甲王朝苏丹满速沙全盛时期的治国理念与精髓,看看先哲的治国政纲,给予了我们甚么样的启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曾昭智‧20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