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02-09-10 马币会否国际化?

国行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允许马币作为贸易结算用途,此举激起市场臆测这是马币国际化的前兆。
尽管马币自2005年以来经与美元脱钩,但1998年实行的马币不准在海外交易外汇管制措施,至今仍然没有开放。

国行上述之举,对出入口商或是涉及跨国贸易的机构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相对减低它们的经商成本,不需把马币兑换成其它货币而承担汇率亏损的成本。

但此举是否是国行国际化马币的前兆,似乎还是言之过早。

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中国与大马的双边贸易,中国在8月19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兑马币的交易;马币也是中国让外币在中国交易的第6个外币,以进一步国际化人民币。

大马与中国一起放宽货币交易,两者显然是预早协调的,就像人民币与马币当初在2005年宣布同时期与美元脱钩的情况一样。

有鉴于此,以两者货币“唇齿相依”的关系,近期已晋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人民币走势,对大马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力。

换句话说,马币多少也沾一些人民币增值的光,才受看好。

马币增值对商家及小市民来说,都是有利的,进口商以较高的马币汇率支付进口,使进口的舶来品相对廉宜,对消费者来说,显然带来裨益。

马币兑美元至今已挺涨约9%,而马币兑欧元汇率,单在今年次季就增值了逾10%,马币在今年更崛起成为涨幅居冠的亚币,令投资者对马币投以特别瞩目眼光。

因为金融风暴,马币兑美元及欧元显然取得汇率的优势,这也意味着从欧美进口的舶来品相对廉宜,对消费者带来帮助。

由希腊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券之隐忧,导致欧元在今年节节贬值,马币兑一欧元一度急挫至近4令吉的水平,比较高峰期兑换率为5令吉以上,对梦魅以求到欧洲旅游的大马人来说,或许可以把握现有欧元贬值的良机,实现一趟廉宜的欧洲旅行美梦!

如果留意市场广告,不难发现一些国内旅行社趁欧元贬值之际,积极促销欧洲之旅,就是当中因由,因为假设原本是7千令吉的旅费(在欧元高峰期),你只需付6千令吉,就可以圆欧洲旅游的梦想,何乐而不为?

尽管马币增值对爱旅游一族或是汇钱供海外儿女教育的父母来说,又或是购买舶来品的消费者,无疑是利好消息,但马币没有国际化,对小市民来说多少还是带来不便及在海外兑换货币成本的提高。

鉴于海外不允许马币兑换交易,若你在海外兑换当地货币的话,必须先在大马兑换一个受市场欢迎的“中间”货币(大部份是美元),过后再以此“中间”货币在海外兑换当地货币,如此一来一往,小市民会损失不少的外汇,尤其是当你兑换数额较高的货币之际。

马币的购买力在本地已是非常簿弱,更不用说马币在海外的购买力,尤其是在新兴工业国或是先进国,因此,把马币经过第二轮的兑换(经过“中间”货币),最终可能是“所剩无几”。

当局考虑贸易对国家经济带来的帮助较大,而让马币可以在海外成为贸易结算的货币,尤其在中国,这似乎是“变调”的国际化马币。

以现有举棋不定的全球经济,加上国际依然担忧动荡不定的组合基金之进出对大马金融市场造成的破坏性,相信国行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都不会放宽马币的国际化。

惟马币一日不能国际化,对大马民众在海外兑换外币,皆带来诸多不便及承担更高的汇率成本,进而降低马币在海外的购买力,这或许是当局需关注之事。

以大马人的收入相比消费价格,马币购买力是不能与先进国或新兴工业相提并论的,马币购买力显然簿弱,若加上因马币不能国际化而导致大马消费者支付更高的兑换成本,马币购买力在海外更显得“一无是处”!

当局若从消费者的角度观察,是否可以感受大马消费者在海外的“无奈”?马币有一天会走向国际化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梁凤英‧201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