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4日星期二

04-05-2010 中庸不是平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赏析】
  
《论语》中直接提及“中庸”一词的,仅有一句。仅仅从这句话好像看不出它的明确含义。

不过,孔子通过不同的形式多次表述过它的意思。除上面列举的几则外,再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意思是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表达情感恰到好处。这是就人表达感情的度而言的。

又如“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意思是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主张德治、礼治。这是就他施政的度而言的。后人根据文献中记述的孔子相关的言行,对它的含义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无过无不及。
  
这一思想后来又由孔子的孙子子思阐发为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它是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首先,中庸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境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

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语言,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其次,中庸也是做人处事的方法。宋代学者朱熹认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也就是说:“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

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不走极端。列宁也曾说过:哪怕是仅仅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为谬误。所以说,中庸所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是一个火候的问题。所谓中庸的状态就是那个火候最佳的状态。这是很符合辩证法的。
  
中庸也有折中调和的意思。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 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也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拓展•感知】
  
中庸思想要求人民循规蹈矩,守礼法、守纪律,在当代一些国人法律、规则意识淡薄的现实情况下,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庸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是我们的主流文化思想,在文化的演变中,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运用中庸思想呢?

当代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认为中庸就是自甘平庸,不思进取(别忘了孔子本人就是德与才的大家),与时代提倡的拼搏竞争不符;或者只看到中庸折中的一面,认为中庸就是在是非善恶间搞折中,和稀泥,充好人。这些认识有失片面与肤浅。

在《论语》被当今一些西方国家日益看重的今天,中国人更有重新认识《论语》及中庸思想的必要。

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商品经济大潮波翻浪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如何把握好各方面的尺度、火候,不使自己掉进金钱富足感情贫乏道德沦丧的谷底?

怎样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避免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既要发展进取,又要尽量降低职场商场人际关系的拼杀成本?——这是现实中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的课题。

不是有人惊呼中国人已没有道德底线了吗。也许,中庸的内涵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实践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些成功人士提出了“双赢”“共享”的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社会管理中行中庸之道,则全体成员都能够得到发展,而不相互损害;全体成员都行中庸之道,则整个社会和谐文明,其乐融融。

这与现代的做大蛋糕理论是相通的。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利己、利他,感情上才会有知心朋友,事业上才会有合作伙伴;利当今、利后世,思想才可以流传,名字自然也就不朽。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起“德” ,“德”小的时候,则独善其身,不断地发展;“德”大的时候,“敦化”社会, 造福一方。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现代版!


资料来源: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