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5日星期三

05-05-2010 向日本教育界取经

首相纳吉访日,再度掀起向日本人学习的课题。

陆培春於4月29日为文<另类“向日本学习”>,呼吁国人既然我们学人家精华学了30年也学不好,倒不如来个逆向构思,向日本人的“失败学”请教一下,也许学得更快更有效。

依笔者之浅见,日本人的“失败学”固然要学,日本人的办学理念更是非学不可!

教育乃兴国之大业,而日本於20世纪末在经济方面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当然与教育之成功息息相关。大马前首相马哈迪自1982年10月正式推行“向东学习”政策,学习多年成效不大,我大胆断言我们在教育及办学方面肯定有学习上的“漏网大鱼”。

据闻,日本教育部派遣留学生出国攻读某项学位,强调不求文凭,只要习得实际知识並吸取他人之所长即可返国。此外,该国长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將外国之料技出版物在第一时间內译成日文,以让国际最新资讯迅速传遍全国。

日本教育部高官深知学位及文凭都是可以花钱弄到手的,故並不会过份崇尚一纸文凭。反观大马,教育部订下大订,即届2010年,超过半数的小学教师须持有大学学位资格。

处在今日文凭至上的社会,有一句西谚尤能收当头棒喝之效:“教授不一定是学者;学者也不一定是教授。”一个人只要能教书,能把你教会教懂,就是一位好老师;若果一位学者,有学位,满腹经纶,但他只擅长写作著论,自己懂却不善於启迪学生,则称不上一名好老师。爱因斯坦的“相討论”据说世上只有12人真正明白,故爱因斯坦只能称得上是学者及物理权威,而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

环顾世界各国,日本是少数將“教授”和“学者”划分清楚的国家。就教育角度分析之,前者是教书先生,后者较適於教育之行政与学术研究工作,可悲的是,今日的实际情况是:大马教育部只承认有学位的教育工作者为教授──说得白一些,是“认纸(文凭)不认人”。这种趋势导致“课前补习,课后辅导”的风气盛行,各补习中心的广告泛滥,聘请拥硕士资格师资的补习中心“客似云来”,其声势远远超过正规学校,造成学生的学习以补习为主,学校为辅,补习中心的讲师与学生的关係只是各取所需,尊师重道之美德已不復见。

据笔者观察所得,在大马,有许多教了二、三十年作文的学校老师,多年来未曾写过文章,有者更是除了为应付升级考试啃书外,闲暇完全没有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有些老师甚至没有阅报习惯,这在人手一报的日本是不可思议的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完美主义行得通的话,我们当然希望每一位学者都一定是教授,而所有的教授也同时是学者。

即使不能十全十美,与其制定若干年后若干巴仙的教师必须持有若干张文凭,不如仿效日本教育局明文规定全体教师每年必须阅读的课外读物之数量並作阅读报告来得实际。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柯世力‧201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