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市中心范围內的甘榜峇鲁,仿佛是吉隆坡以外的世界。
这里没有摩天楼,没有商业金融区,没有豪华商店,没有行色匆匆的人群。
这里只有半木半砖的民宅,老旧的店铺,狭窄的道路,悠閒的人们。
它真的是大都会里头的甘榜,或者,50年前的吉隆坡原貌。
在寸金尺土的吉隆坡黄金地带,出现如此强烈的对比,是社会发展的落差。
然而,从商机的角度,甘榜峇鲁是个经济发展的处女地,拥有高度的开发潜能。
把木屋民房拆了,建立高楼大厦,作为办公大楼和商场,和吉隆坡商业金三角连接,到时,甘榜峇鲁就会从村姑变成贵妇。
甘榜峇鲁的地主,也会一夜之间暴发成为百万、千万大富豪。
50年前,政府就已经计划发展甘榜峇鲁,每一届政府,每一任首相,每隔几年,就会提出发展甘榜峇鲁的计划。
但是,从来没有实现。
原因:它是马来人保留地。
甘榜峇鲁的土地买卖,只限於马来人,外国人和非马来人都无法染指。
对不起,土地开发和產业交易不是卖那昔勒马或咖哩卜,也不是卖哈拉產品。它涉及数十亿的资金,一旦不能自由交易,就失去它的价值。
试想,建了高楼大厦,却只能让单一族群买卖和拥有,哪一个脑袋正常的发展商,敢做这种生意?
所以,甘榜峇鲁,始终停留在50年前的甘榜峇鲁。
纳吉上任后,重新提出发展甘榜峇鲁的计划;这一次,有新的方案。
政府建议採取60:40的比率;在发展计划下,马来人佔60%,非马来人佔40%。
比较过去,这是较为实际,也有些可行性的方案。
但是,这项计划在徵询当地居民和地主的意见时,却碰到阻力。
他们有两项要求。
第一、地价比政府开出的建议,贵出超过10倍。
第二、不能卖给非马来人。
政府建议以每方尺350令吉收购土地,但是,这些地主要求每方尺4000令吉,比吉隆坡贵的土地――城中城(KLCC)的地价还要贵。
同时,却还要求不能让非马来人拥有这里的土地和產业;这些地主已经不只是狮子开大口,而且是在做梦。
一方面想要迅速发达,做个暴发户,另一方面,却还要紧抓不实际的身份条件。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甘榜峇鲁,將继续甘榜下去。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