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17-06-2010 奖学金不白费

是否应该废除海外奖学金?

这也算是问题吗?

除非马来西亚不要和世界接轨,除非我们不要成为现代化国家,除非我们不要吸收第一流的知识;那么,当然可以废除海外奖学金。

或者,除非马大、理大、国大、博大……等本地大学,都晋身世界100大;如此,可以考虑减少海外奖学金。

然而,今天我们有这种条件吗?

当然没有。

中国和印度的大学水平如何?

北大、清华、印度理工学院……,这些大学,已经是世界一流;但是,中国和印度每年都要派遣眾多学生到外国留学。

中国和印度在外国的留学生,是以数十万人计。

单单是留学美国的学生,印度是8万人;中国7万人;韩国是6万人,日本是4万人。

近20年內,取得美国大学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共有4万人,台湾、韩国和印度都约2万人。

《世界是平的》作者汤姆斯弗里曼回忆出席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美国四大理工大学之一)的毕业典礼,司仪唸出博士毕业生的名单:

“陆红、谢旭、拉兹普尔、曼日辛格、……”一连串都是中国和印度学生,最后一个是“保罗沙恩莫洛”的白人,才让他顿时鬆一口气。

通过海外留学,这些学生把思想、知识和科技带回国,带动了这些国家今天的进步。

当然,一些学生出国之后,或许就留在外国。

当年,台湾有一句顺口溜:“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印度也有同样的说法:“一只脚踏入印度理工学院,另一只脚踏上印度航空公司的美国班机”。

看起来,这是一种损失;但是,有眼光的人不这么想。

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接到这种投诉时,回答说:“人才流动,好过人才被倒入水沟里。”

有远见的领袖,才会看到未来。

印度留学生毕业后,很多留在欧美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跨国企业做事,他们贡献才学的同时,也学到更多欧美科技、管理、制度和文化的精髓。

时候到了,他们就像候鸟一样,回到祖国。

印度和中国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这些海外精英回归,俗称“海归”,投入中国和印度的建设。

当年的奖学金,並没有白费,而是加倍回收。

大马高官担心人才出走,是杞人忧天。如果政府把国家管理好,提供他们发展的机会,人才还会不回来吗?

与此同时,如果一边废除公共服务局的海外奖学金,另一边却又保持让土著学生出国的玛拉等奖学金,那就是製造不公,加深社会矛盾,更是万万不可。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