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06-09-10 歷史的弔诡

歷史的弔诡―― 对〈甲王朝治国理念的启示〉的回应

《言路版》於8月31日刊登了一篇曾昭智君的文章,〈甲王朝治国理念的启示〉,文章的大意强调种族关係的包容及和谐是国家进步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其出发点及用意固然正確,但以马六甲王朝作为引述的例子似乎有待商確,更易让人对该段歷史有所误解。

首先,就题目而言,我们一般上都称马六甲王国或马六甲王朝,並无人以“甲王朝”作为马六甲王朝的简称,而马六甲王朝的时间断限是以拜里米苏拉(1402年)建国开始至葡萄牙於1511年佔领马六甲为止。

因此, 文章中提及“ HarmonyStreet(和谐街)不到100米距离併排了3座宗教场所:建於18世纪的古兴都庙,同样建於18世纪的回教堂,还有一座建於17世纪最古老的青云亭。……。可见当时马六甲王朝之民风包容与宽厚”,这明显是歷史时空的错置,盖因这3栋建筑物並非建於马六甲王朝时期,其中青云亭的建造年代较早,为1567年。至於市郊那个老回教堂坟场凉亭內石碑刻的字“蔡氏兄弟建於清朝宣统二年”,当中宣统二年指1910年,跟马六甲王朝更是一点关係也扯不上。

第二,马六甲王朝建国初期並无所谓“治国理念”的典章制度,一直到第三任国王斯里马哈拉加(1424年)才订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之后的柔佛、彭亨、霹雳及雪兰莪都以此为蓝本来订定各自的治国纲领。另外,根据史家的推断,15和16世纪的马六甲,除了来来去去的华商外,很可能已经有一些中国人定居下来,人数亦不多。当时的马六甲王朝,外患是主要的问题,尤其是暹罗,內政上最大的隱忧是权位的爭夺,根本不存在曾君所谓的“种族关係”。因此,文中所谓“15世纪时期,因为大家的和平共处努力建国,才会有当时的辉煌国势”所指为何?颇令人摸不著头绪。

第三,文中强调“当下大马当政者,是否应该溯本逐源, 探討马六甲王朝苏丹满速沙全盛时期的治国理念与精髓……。”以苏丹满速沙作为马六甲王朝的全盛时期颇具爭议性,实际上,苏丹满速沙是个不问政事的君主,国內外政事都交由当时的首相敦霹雳处理,敦霹雳歷任4朝首相,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內政上平衡了淡米尔派系和马来派系的爭夺;对外则藉著中国明朝的力量而摆脱暹罗的侵略,使马六甲王朝步入了所谓的全盛时代(1456-1498) 。苏丹满速沙只不过是敦霹雳所辅佐过一位没有甚么作为的君主,曾君实在无须过份抬举苏丹满速沙的歷史地位。

从歷史的观点来看,马六甲王朝最大的贡献是促使马六甲成为15世纪东南亚最大的商港、奠定伊斯兰教在本国的地位以及与中国明朝建立友好的关係,似乎看不出如曾君文中所言的马六甲王朝对族群融洽所扮演的重大角色与关係。是以“看看先哲的治国政纲”,能给予我们甚么样的启示?歷史是一面镜子,鑑往而知来,然而错误的引述不但无法得到启示 ,反而易陷入歷史的迷思,失去的恐怕更多。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李宝钻‧201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