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课程需要,而有机会读了几篇有关大马华文教育的评论文章。读后,笔者不禁感触良多。若情况都如那些作者所言,再想到未来大马的华文教育,就让人不得不感叹:今日学子难教,华文教学之路难行了。然而,情况真的演变到了如此悲哀,如此无法掌控的境地了吗?
笔者在同一间学校任教高中华文科逾13年,看过各种各样处於叛逆期的中学生,也亲眼目睹各个华文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进而得到一个结论:其实,情况並非那么悲哀,那群尚怀有赤子之心的中学生还是会有被感动的一天。
对笔者来说,教中学生,其实是一场耐力的比拚,看谁先因忍受不住放弃而已。中学生仿如有著天不怕、地不怕精神的先锋,严峻考验著华文教师的耐心与爱心。当然,教师在面对顽劣的学生时,无力感定会油然而生,这是可以明瞭的;但,曾听说一个人的耐力与真诚会感天动地,难道教师的耐力与真诚就不能感动学生?
每年,当笔者受邀到別校去主讲作答技巧讲座时,通常都会问学生一些文学常识,他们的反应经常是十问九不知。於是常会岔开话题当场给他们讲了一些,看得出他们是兴味盎然的。笔者与有关老师沟通时,他们常说:他们本身这方面知识也不是很好,加上工作量多,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不讲为上。当然,这也许只是个案,不能概括所有学校的情况。但,我们却无法否认,教师对教学的意兴阑珊,是导致学生厌倦的主因。笔者发现,就算是中五生,因为不喜欢某老师而不上他的课的情况还是十分常见的。如果老师在这场耐力的比拚中,从不言弃,你说学生会不感动吗?所以,若说到现代中学生有没有中国文学常识,懂不懂何谓“先秦”“三国”?能不能说出“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为何许人?在很大程度上,笔者认为,这还是得看老师能不能教,肯不肯教而定。
另外,当我们说今日学生考华文,只为考获1A时,我们又不妨想想:今日学生为甚么会有“只想要考A”的功利念头?若不是家长、教师平日的灌输与注重,他们哪会在意那个英文字母?若要谈做出改变,就必须先改变这一代师长的心態,再来谈改变学生的功利想法,否则,一切努力皆枉然。
故此,笔者认为,教师平日教学时,应告诉学生学华文不只是为了考试,学名句同时也是为了懂得更多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名句时,也可趁机告诉他们一些文学文化知识,如:为甚么我们说“东西”,不说”南北”?为甚么我们说“九五之尊”指的是皇帝?何谓生辰八字?为甚么三更与半夜指的是相同的时间?等等。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確实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华文时,肯定会事半功倍。所以,未来学生的华文水平如何,要靠老师引导,不是单靠老师教导。
彭端淑在〈为学〉一文中说道: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那么,当华文教师的,在这条风雨飘摇的路上,则应怀抱:教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的心態,为我们华教的未来尽一份力。当华文老师都有这种“知难则不难”的心態时,你就会发现这条路其实並不会太难行,沿途还是会有芳草飘香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彭瑞芳‧201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