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

23-10-10 巫统.转型

“转型”是时下最热门的词语;转型意味著改变、革新,巫统创立64年来从来不缺改革的动力。

308大选掀起政治海啸,也惊醒了巫统“沉睡”的改革基因。从纳吉、慕尤丁到凯里,都可以看出巫统领袖积极在推动党的转型,让巫统走向“非种族政治”路线,贯彻“一个马来西亚”的精神。

你可以说这是巫统为了应付大选的策略,但嚐试改变总是好事,这也是人民施加压力的一种进步 。从正面角度看,搁下种族政治、推崇照顾全民的非种族政治理念,也能够遏止种族极端主义、减少种族问题,让各界专注於经济的转型。

从巫统歷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改革的轨跡”。1951年,巫统创党人之一翁惹化提议开放党籍给非马来人,可惜被否决。

东姑阿都拉曼接任党主席后,成功联合华人及印度人,爭取到国家的独立,並成立了马来西亚。东姑的温和、自由、公正及非种族主义路线,就是改革,不幸的是,他最终也被斗倒。

513事件过后,敦拉萨继任首相,他採取了一连串新政策,包括积极推动国民教育政策、宣佈新经济政策,並促进各政党之间的合作,成立了国民阵线。

第三任首相胡先翁被誉为“团结之父”,他打击贪污及维护法纪的强硬作风,至今仍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从80年代开始,因为一连串事件,包括1987年党爭、1988年司法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安华被革职,以及权威式领导作风,使巫统的改革基因“冬眠”,党员的种族思维更为根深蒂固。

2003年10月,阿都拉接任,巫统从2004年大选的高峰,跌至2008年大选的低谷。基本上,5年来巫统变动不大,金钱政治却更为严重。

纳吉上台后,修改党选程序,废除提名固打,又重新启动改革的动力。

巫统领袖必须从歷史中,吸取教训,为何先贤的改革未能成功?如何才能推动逾300万党员思维上的转型?

人是可以改变的,凯里是最好的例子。当年凯里急欲在政坛上冒出头,而走激进路线,近年来他已经重拾自信,继去年要求巫青团走出种族议程,呼吁马来人摆脱被围剿心態后,今年更进一步要求巫统走中庸路线、促请政府修改大专法令。

纳吉提出的“新政治模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马来人已经具备竞爭能力,停止把巫统和马来人画上等號,巫统的改革就能成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