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25-10-10 译名不能本末倒置

10月22日《言论》版刊登了不中君的大作《文字须迎合实情》,针对拙作而写。笔者在此答复如下:

首先是不中君认为文字必须“迎合”实情,“迎合”这个贬义词指故意使自己的言行适合别人的心意。所以他的说法只要适合读者的欢喜就好了,不必据理分辨。

其次,我国的元首名称是先有英文的叫法king,而后华文才翻译为“王”。不中君本末倒置,以为是先有华文叫法后有英文称呼。依不中君的看法,他应该向英文报建议,元首是“皇”,所以英文报必须把元首改称为emperor才对。

在引用古代官职时,不中君根本就不参考工具书,所以闹笑话。“节度使”指唐初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的官职,是受委任的职位,和世袭的苏丹职位有何关?

“刺史”是汉武帝开始设置的官职,“总督”是明朝开始设置的官位;它也指英联邦部分成员国受英王任命的官职,以代表英王。这些官职都是受委任的,这么能和世袭的苏丹扯上关系?

宜用“王”而非“皇”

不中君对“皇”和“皇帝”的概念搞不清楚,以为“皇”就是“皇帝”。事实上,秦始皇之前有三皇。他认为我们必须根据秦始皇开始采用的“皇”,不能用“王”。可是在先秦,“皇帝”尚未出现时,中国史书记载一国的君主都叫“王”。三代时唯最高统治者称“王”。不中君认为我们应该用秦朝开始的“皇”,不是先秦的“王”。请问我国的君主制难道必须“继承”秦朝的吗?这样才能“迎合”实情吗?

最后一提,Prime Minister 英文有两个译名:总理和首相。我国作为君主制宪国,叫首相才正确,不能根据中国的制度叫总理。我国的君主制与中国封建的宗法制度无关,应该采用“王”,不是“皇帝”的“皇”。

这种译法才符合实情。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杨欣儒 201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