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

28-10-10 语言暴力的伤害

一位负责文教活动的同事在某学校看到老师用极不文明的语言责骂吵闹的学生,认为那老师做了很坏的示范。教师无论在教学上或者其他活动中对学生使用不文明的污辱性语言,將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之前两名国中校长失言也是同样的情况,不过舆论一般只关注校长是否受到对付,学生的感受则较少人主动关心。

在职场上,上司下属间,或者同事之间亦经常会出现“蓄意攻击和造成心理不安的不必要的粗鲁行为”,过去较为人们所关注的是性骚扰,现在不少企业发现“滥用语言型职场暴力”有增加的趋势,担忧会进一步对公司效率和生產力构成影响。

谩骂、嘲笑、歧视等侮辱性言辞,是一种较为隱蔽的暴力行为,虽然不会对“受害者”的身体构成直接伤害,但是持续性地有意无意拿他人的某种身体缺陷开玩笑,又或者针对他人的私事或者工作能力冷嘲热讽,难免会影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

对於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老师“出口伤人”,用不堪的语言形容责骂学生,学生心里难免会產生阴影和挫折感。

成年人的心理纵使已经发育成熟,在长期受到冷嘲热讽下,一样会產生挫折感;不少人就是因为“受到侮辱”,“伤了自尊”,长期积压无从释放,而產生自残、自杀念头。

职场上人际交往时间短,工作量却日逾繁重,在压力下往往导致人们忘记所谓的礼貌。有学者指出,这种情况是源自人们只想到自己,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而教师们面对工作压力在不自觉下就会往学生身上发泄,有人提出教师素质修养必须被纳入考核范围,录取学员进师训时须多加关注申请者素质,不能单凭成绩为標准。

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成正相关,现代人之冷漠、不宽容和缺乏爱心,学校教育的缺失是一个原因,家庭长辈的言教身教不当也是一个原因,而人们忽视语言暴力的严重性则是另一个原因。学校老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很难想像学生在耳濡目染下会以宽容和尊重的態度对待他人;父母在家中也没有在言语使用上做正確示范,上梁不正下梁自然歪;在社会中,一旦听到不当言语,很多人则轻率的以说者无恶意、开玩笑打圆场,完全没有站在“受害者”立场思考。

人们往往因此不晓得自己的言行粗鲁,或者不觉得必须有礼貌,或者根本不瞭解到底怎样才算有礼貌,结果语言暴力和粗鲁行为不断恶性循环,直到爆发的那一天,变得难以收拾。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