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在十多年前出任教育部长时,大刀阔斧整顿教育政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工业,矢把马来西亚打造为区域教育中心。
反观中小学教育制度,却存有太多问题无法解决,这不外是施政者无法跳脱种族和语文的框框,对实施单一源流教育的跃跃欲试。这种老旧思维在中小学教育走向更开放和完善的制度方面製造了许多莫须有的障碍,也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爭端。
“团结国民”是欲实施单一源流教育的牵强理由,这种意图忽视了多源流教育的可贵性,以及提昇教育素质的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政策缺乏持续性和一贯性,全民素质教育总是被摆在最后,取而代之的是政治人物以教育作为討价还价的筹码,导致教育政策常迁就政治人物的需要而朝令夕改。
例如影响重大和深远的政府考试制度,如提前两年废除初中评估考试,以及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歷史科必须及格才能获得文凭这等重大宣佈,便是在政党的大会上宣佈。给人的感觉是,教育制度或政策不是用来培育人才。
在我国,教育政策似是为政治人物的需要而制定的,而且政策和执行又表里不一,经过爭论后达致的协议,在实行起来时又是另外一回事。
最明显不过的,便是执政党领袖虽然再三强调多种源流教育以及各族群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在执行时却阳奉阴违。
例如派不諳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执教问题存在了20年,间中爭议不断,不曾解决。或许有关当局理直气壮的认为,派马来老师到华小教国文,並没有甚么不妥。
不諳华文的老师到华小教一二年级的学生,试问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强化国文?如何提高华小生的国文水平?更大的问题是,华小的马来老师除了教国文,也可顺便教体育、美术等其他科目,久而久之,华小的教学媒介语只剩下一半採用华文。
这项政策事实上是有跡可循。在刚刚过去的巫统大会上,就有人建议教育部派更多马来教师到华小和淡小执教。
从规定歷史科必须及格、提前废除PMR、增派马来老师到华小,可见巫统党员对教育部予取予求,部长对党员有求必应,却忽略其合理性。
一些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能够把教育发展得很好,拥有知名学府、精英人才辈出、教育素质享誉全球,是因为他们的教育体系健全,以教育的本位来制定政策。
如果我国真的要全面提高教育素质,让国人对国家教育制度更有信心,就必须走出种族的框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侯雅伦‧201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