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華人家庭要求一般孩子也學好方言,將使他們混亂,因為每人只有一個主導語言。雖然他說的是新加坡的情況,但他的觀點對大馬華社的影響,卻不能忽視。
事實上,李光耀在這一生中做過兩件對新加坡乃至馬來西亞華社影響深遠的事,一是關閉南洋大學,使新加坡的完整華文教育體系從此消失於“南洋”;二是大力推動“講華語運動”,造成方言的地位如今岌岌可危。
與新加坡只是一水之隔的柔佛,是最受老李上述兩大政策影響的地方,特別是講華語運動,更曾在此掀起過一陣仿效熱潮。
諷刺的是,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實踐,華語在新加坡的地位不升反降(據調查,新加坡小一的華裔新生當中,已有61%的家庭用語是英語);反而是在柔佛,華語已強勢取代了所有的華裔方言,成為最多新一代家庭使用的日常用語。
大馬華人比新加坡華人幸運的是仍保留了相當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但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的情勢,卻是兩地相似的。慶幸的是,不少華團領導人已意識到搶救方言的急迫性,並認同作為活化石的方言,其實是民族文化一個重要的載體,地方戲劇、民歌乃至曲藝等民間藝術的傳承、發展都必須依賴方言。方言的衰敗,也等同地方文化的衰敗。失去了一種方言,就有如失去了地球上一個古跡和一個物種一樣,失去了,就可能永遠也找不回來了。
大馬的華裔子弟須三語並重,再多學一種方言,會不會造成他們在學習上的混亂?這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我個人的觀察和經驗是,不會。同時學好方言和華語,不但不會造成混亂,反而有相輔相成,起著異曲同工之妙。李光耀也許不知道,許多唐詩用華語念是不押韻的,但用保留了更完整古音的粵語、潮語、客語或閩南語念,卻是完全押韻的。
李光耀從政之前不懂華文華語,甚至可能連自己的方言也不會講(他的祖籍是客家大埔),因此他在學習方言和華語的道路上吃盡了苦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不一樣,他學習的語文的經驗,未必適用於其他人。他在六、七十年代為新加坡制定雙語政策,造成華文教育從此消逝於新加坡的時候,大慨也沒有想到,華語華文竟會在今天走出寒冬,重新崛起為當今世界的強勢語言之一;否則,他也不會坦承,他當年在華文教育課題上確曾犯過錯誤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