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社領袖一方面捍衛華語華文,一方面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校讀書,孩子長大了連一句華語也不會說的做法,言行不一致,是我看不起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其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中,是如此反諷南洋大學倡議人陳六使的。
他揭露,陳六使有11個兒子和3個女兒,當中大多數在英校求學;陳六使承諾捐500萬給南大,但卻還拖欠250萬。
陳六使已過世了39年,為甚麼李光耀對他仍如此怨恨,在88歲高齡仍要出書對他窮追猛打?
回顧歷史,李光耀早在1959年以35歲之齡就任新加坡自治邦首任總理時,就已和陳六使結怨。他曾在他的回憶錄中披露,當年南大的第一批學生即將畢業,但一個調查委員會提呈的報告書卻建議政府不要承認南大文憑,結果引發抗議浪潮,南大理事會主席陳六使尤其不滿,為了表示蔑視政府,遂委任親共的莊竹林博士為南大校長,還增加了當年的招生人數。
李光耀認為陳六使此舉會更方便馬共利用南大作為滋生地,“但是當時我們還沒條件加以干預,除非付出高昂的政治代價。”因此,他留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也把這件事記在心裡——時機到來我會對付陳六使的。”(見《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第383頁)
“時機”就在1963年9月的大選,陳六使呼吁支持所有具有南大背景的候選人,這被李光耀視為是支持其敵對陣營社陣的舉動。因此,大選結果公佈的第二天,陳六使就被促解釋其公民權不應被吊銷的理由;不久,更被正式褫奪了新加坡公民權。
往後的發展是:1979年,新加坡的傳統華文中學步入歷史。1980年,南大被併入國大,從此消失於南洋。1987年,最後幾所華小也改為以英語為主導的學校。至此,新加坡已經完全沒有華校的存在。
基於上述歷史事實,才會有這麼多的人評斷,李光耀是新加坡中華文化和華文教育的終結者。
無可否認,李光耀花了幾十年時間學習華文,並把他的3個孩子都送進華校,這個事實,為他找到了可以回敬那些言不由衷的華社領袖的道德制高點。
但是,新加坡的華校因為他的教育政策而逐漸消亡;馬新華校生至今仍對陳六使敬重有加,感恩不已,這也是事實。
李光耀的歷史地位,在政治上也許是褒多於貶;但在華教這一塊,至少到今天為止,還是非常負面的。這恐怕會是他此生最大的遺憾,也是他設立1億新元雙語基金仍難以改變的事實!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