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四(12月1日)開始,用電超過77令吉40仙的國家能源公司用戶每月需多交1巴仙電費,充作「再生能源」基金,也算為偉大的環保事業貢獻綿力。然而,民間的反應,卻是為何年賺十幾億的國能「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卻要消費人買單?
環保事業,原本就不分你我。大如國家能源公司,小至升斗小民,平時因各種工作生活所需耗費了天然資源,行有餘力,自當回饋,以讓資源可循環使用,利惠各造。唯有如此,才能生生不息,永續經營。民間「不願環保」,不一定是「民智未開」,反之,翻開國能的賬本,就比較明白內里乾坤。
根據國能財報,2011年第三季虧損4億4020萬令吉,2011年首九月錄得9億300萬令吉淨利,比去年同時期少賺67.9%。原因是油價多耗了13億令吉。國能少賺了好幾億,政府作為大股東肯定不太開心。其他大小投資者也是。
國能原本是公家機構,盈利賺錢本來就不是它成立的宗旨,服務全民才是它的核心價值。國能私營化,又掛牌上市的結果,使它徹底改變了核心價值:為股東掙錢才是硬道理,服務全民不過是得到金錢的一種手段。(否則,國能的CEO也不必感慨百萬年薪「太少」,應該以「為人民服務」為榮才對)。
政府要搞環保、要減少石油津貼、要確保國能賺錢,又要讓3家獨立發電廠(IPP)可以盈利,唯一,而且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呼籲人民「為國犧牲」。數百萬國能用戶每月從口袋里掏出一點銀兩,為建立偉大環保事業貢獻綿力,集沙成塔,一年幾千萬到幾億進賬,就算幫國家發展「再生能源」了。
可是,國能在幹什麼?它在享受用戶免費貢獻的1巴仙「再生能源基金」。它不必掏出太多錢來搞政府所要的環保工程,明年的賬面會很好看,政府的進賬多一點,國能投資者的笑容更燦爛。國能CEO和其他高層的包會更充實。我們這些用戶卻「被義不容辭」的協助政府和國能完成環保大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奉行「人之道」的政府要我們「損不足以奉有餘」,每月多繳「區區1巴仙」電費給年賺十幾億的國能發展「再生能源」,而國能則在更換電錶一事和無數用戶鬧上法庭,難怪百姓說起這回事都不高興。若是國能平時以客為尊,提供可靠貼心的服務,現在要求用戶「一起環保」,或許用戶還能將心比心,大家挨義氣就算了。可現實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國能割電的狠勁,肯定不是「情義相隨」。
如果美國「佔領華爾街」的「99巴仙人」反對「1巴仙富人」佔據國家財富,批判「竊國者候」,那麼,「99巴仙用戶」反對「1巴仙國能」,又怎麼樣?政府聽誰的?既使國能用戶當中存有不少善長仁翁,完全不計較全月區區1巴仙電費,那麼,要住在組屋里每月錢不夠用的五口之家,為年賺十幾億的掛牌公司,還有它的投資者貢獻棉力,左看右看,前後再看,都清清楚楚寫著「劫貧濟富」四個大字。
政府要摘除「劫貧濟富」的罵名,又要搞環保公關,又要碼減石油津貼、又要百姓承擔更多的費用,最起碼要製造競爭,不讓國能獨霸天下。若是全馬電力的供應由三家公司供應,用戶有權選擇不同的供應商,國能便不能為所欲為,政府更不必跟著國能走,國能的服務與經營能力,也會提升。現有的電訊業是最好的例子。
國能若要搞環保,除了要用電大戶「多用多付」之外,更應把焦點投注在「環境污染指標」。越是污染環境的企業或個人用戶,越應付出更高的代價取得電力。如此一來,國能本身就應加速調整步伐,採用更環保的方法,例如所謂的「再生能源」發電。把目光盯緊全國大小用戶,不分清紅皂白都剝一層皮,肯定不是一個負責企業的倫理。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黃金城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