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29-11-11 李光耀功過不易評說

李光耀新作《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尚未舉行發佈儀式時,對他的各種「圍剿」已經開始了。一般人認為,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是毀在李光耀的手上,他說的「華文教育課題上犯過錯誤」是完全沒有誠意的懺悔。對一個忘本的二毛子無需客氣,因此大家聯合起來,「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這個問題很複雜。簡單地以一句「全是李光耀的錯」、「全是二毛子關閉南洋大學種下的禍根」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找個罪魁禍首來承擔一切後果不是難事,要說清楚犯錯誤的根源則頗費周章。

新加坡的華文教育,一直處在極為尷尬的境地。新加坡將近500萬的人口,75%是華裔。可是大部分新加坡華裔家庭的孩子卻以說英語為榮,視母語為低級、落後的象徵物。即便是有名的華文中學,學生都必須借助電子詞典、而不能用以「書籍形式」存在的詞典查找生詞的意思。去年4月,新加坡政府甚至想減少母語在小六會考的比重,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台灣留學的新加坡學子林煜輝曾為此憤憤不平,在2010年4月22日的新加坡《聯合早報》中發表文章《「因材施教」還是「誤人子弟」?》,借此譴責新加坡政府推動華文教育立場不堅定,導致國人中文水平持續下降。他在文章中說:「當我面對教育部三番幾次對於華文教育政策所做出的改革與調整,除了感歎本地華文教育的沒落,我更感到失望與痛心疾首」、「從幾年前的母語成績在申請大學時不計分、小學生只需認字不必寫字、用英語教華文……考慮減少母語在小六會考的比重……作為一個熱愛華文的島國青年,我原先的失望與痛心,已化作絕望與漠然。」

為什麼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會淪落到要人為之唱輓歌的地步?為什麼新加坡教育部高薪聘請的大量中文專才無法扭轉乾坤?為什麼各式各樣的推廣華語的運動都不能在整體上提升新加坡人的中文水平?新加坡有財力、有專家,在政經文教各領域都有擠進世界前列的優勢,為什麼就處理不好自身母語的問題呢?

談到這些,不能不牽扯到李光耀。

李光耀早期主要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中文和福建話都是後來才學的。西式觀念奠定了李光耀的思想基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衝突在他身上,在新加坡現有的格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李光耀無法接受中國文化

李光耀長年浸泡在西學的染缸中,在思維上受其影響,是很正常的事。為什麼他時至今日還要、也還敢說「南大與歷史洪流背道而馳……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這些既徹底否定華教先輩的功績、又嚴重傷害華教鬥士的心靈的「胡話」呢?幾十年前,他關閉南大,可用不讓新加坡「無謂地被視作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背負第三中國的包袱,進而為生存和建國的道路設置障礙」作為理由;幾十年後的今天,他一方面閃爍其辭,可骨子里卻依然堅持己見,認為關閉南大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建國需要的做法,則和這種西方理性思維有直接的關聯。「自強不息」,「熱愛民族語言文化」,「獻身祖國」,這十六個字,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南大師生的精神風貌,也觸及了南大的靈魂。(見李業霖《南大是時代精神的一面旗幟》)「熱愛民族語言文化」這八個字在李光耀那里,不可能不產生相當的敏感度。從他的身份與他的文化傳承來看,他本身即是無根漂泊的浮萍,或者準確地說,他本來就打算「扎根異處」,重新建構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他不能切實感受到古老方塊字的美,更難以接受方塊字背後所承載的那套在他看來落後腐朽的文化觀念。「熱愛」二字無從談起。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李光耀秉持的治國理念本來就不合拍。作為個人,他不可能「熱愛民族語言文化」;作為一個當政者,這位劍橋法律系的學生絕不能容忍古老中國「外儒內法」、「以法治國」、到他那個時候則是「加強法制會捆住手腳」(毛澤東語)這種謬論大行其道的現象。

總而言之,他認為如果「熱愛民族語言文化」,就會導致新加坡處在無序狀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人民思想僵化,無法推動國家進步,島國的末日就會提前降臨。因此,一連串不很文明的舉動開始了,一出強迫南大改制、合拼的長篇連續劇拉開了序幕。

1975年3月,李昭銘博士受委為南大校長,教學媒介語改為英語,並允許大批非華文源流的學生入學。1980年3月15日,丹頓高等教育報告書出爐,堅持「新加坡只需要一間大學,一個校園」。終於導致南大併入新大,成為今天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原有的較為完整的華教體系至此土崩瓦解。「熱愛民族語言文化」的華教志士只有在黑暗中繼續摸索,盼望著仰頭即能看到報曉的燕子的日子的到來。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陳年往事。現今中國不是崛起了嗎?中國不是強大了嗎?新加坡不也「見風使舵」了嗎?沒錯,中國是崛起了,中國是比以前強大了,新加坡政府對中國、對中華文化也放軟了態度。但是我們必須清楚,思想文化沒有物理性質,不可能完全照搬。對於中國後來的改變,李光耀是如何應對的呢?

第一語言是英語,華語仍舊是第二語言,這是新加坡的國策。其實,李光耀即便到中國崛起以後,也仍舊固執地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就算有用,在新加坡至多也是起一般的輔助作用,不可能成為主流思想。新加坡的西化,的確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家庭倫理方面的問題。

「向西取經」的結果,在保證國家繁榮昌盛的同時,也「培養」出一批視拋棄雙親為理所當然之事的孩子。一大堆年邁的家長被子女強行「推「進老人院,一大堆家庭紛爭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發生。新加坡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有些麻煩,才勉強地「請」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緩和一下略顯緊張的氣氛。強調中華文化「和」的內涵,突出「孝」在家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也許會有人不同意我的說法。因為新加坡當政者在推廣華文教育方面投入的資本、心思,幾乎有「世界級」的水平。多少中文專才,不管是海內還是海外的,不都被新加坡以豐厚的薪金聘請過去服務嗎?問題在於,站在李光耀的立場,結合國際形勢來看,他會認為,學習漢語、學習中華文化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否非得精通則另當別論。

首先,新加坡現有的中小學華文教育體系,雖然比不上我們馬來西亞的華小和獨中,但也並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般低下。以中學來講,一星期7節的母語課,每節35分鐘,分普通中文和高級中文兩種。普通中文課本所選的篇章,雖說比高級中文的淺,但也沒有「淪落」到只學幾句日常口語、簡單句子、數量詞的「小學程度」。(汶萊中學的高級中文,用的教材和新加坡一樣,普通中文的教材則是自編的,那才是真正的「小學程度」,主要用來遷就非華裔學生)

至於新加坡大學,不管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還是南洋理工大學,其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的科系,還是公認有水平的。比起老外學習漢語、學習中華文化,新加坡的學生可是顯得「專業」得多啊!這里涉及到東方文化輸出的誤區問題。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曾尖銳地批評中國在海外成立500個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只教漢語的做法。這種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做法是不能讓優良的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發揚光大的。而正是這種誤區給了李光耀一個很好的借口。不就是說幾句漢語寫幾個漢字嗎?新加坡的學生做得到啊!

也許李光耀認為,對於一個長期接受西學的總理來說,能夠讓新加坡的中小學有華文課程,能夠讓新加坡的兩所大學的人文學科在世界樹立起一定的名望,能夠在這個彈丸小國推行各式各樣的漢語運動,已經是「為人所不能為了」!人們還能夠苛求什麼呢?

李光耀乃至大部分的新加坡人,因為深受西方功利理性觀念的支配,基本上會非常現實,功利心很重。而現實狀況又會助長他這種現實的作風。今時今日,李光耀大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如果我不關閉南大,不在體制上作出各種改革,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新加坡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他甚至還可以大聲地說,新加坡三所大學,都是國際知名的大學。其中,以歷史最悠久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最負盛名。它可是世界排名30名以內的大學,比中國國寶北京大學的排名還要前。改制無錯,關閉有理。真正逆潮流而動的是泥古不化的華教鬥士,阻礙新加坡前進的是那些不肯以西學為基礎,偏要靠攏中華文化的「遺老」!

瞭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李光耀沒有坦誠認錯的做法了。至於他說的「活多幾年,糾正過來」是怎麼「糾正」,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之所以認為不易評說李光耀的功過,並且花了較為冗長的文字對問題的根源做一個不成熟的分析,是因為我覺得對一個人的評價,對是非的判斷,必須考慮各種起制約作用的主客觀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得出的結論即便有立場不鮮明之嫌,也還是較為中肯的。

新加坡能夠有今天的繁榮昌盛,李光耀是有貢獻的。可他關閉南大、消滅母語、壓制華文教育的發展的做法,又不免讓人覺得他是華教的罪人。我們總是懷著天真善良的願望,希望當政者能夠在幾個容易起衝突的方面取得平衡,讓自己的衣著永遠光鮮亮麗,少一些可詬病的污點。只是,一個人就算真的具備尼采的「強力意志」,也不見得就一定能夠力挽狂瀾,或者說,他們採用的方式未必符合每個人的意願。

李光耀已邁入耄耋之年,歷史到底是還要讓他完成別的任務,還是準備把他從聚光燈下移到後台,我們也不得而知。結尾恐怕只能無奈地感歎一句:由他去吧!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黃浩寧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