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以預算不足為理由,和公共服務局擬出折衷方案,將國內所有臨教的聘約轉換為服務合約的做法和說法,委實難以讓人接受。
我們不知道“預算不足”的具體情況是甚麼,但教育為國家之本,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是國家的前途,就算是經費不夠,我們相信以國家目前的財政收支,還是可以“想想辦法”把問題解決,而非把腦筋動到這些可憐的臨教頭上去。
臨時教師本來就可說是一份“朝不保夕”的臨時工,雖然在原有的僱傭合約下,享有僱員公積金、花紅及一些津貼,可是他們仍然得面對一旦學校教師足夠後被辭退的可能。儘管如此,我們見到是這些臨教仍然競競業業地把工作做好,盡心盡力地當一名稱職老師。
根據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的說法是,這種擬出服務合約的做法,至少是做到“國內所有的臨教都不會被辭退”。這樣的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為教育部不是商業機構,臨教也不是一般商業公司的僱員,我們又怎麼可以用這種“公司虧本,大家共同犧牲福利,以保飯碗”的概念來營運呢?
如前所言,教育是國家之本,如果說讓臨教犧牲收入來維持“大家有工做”,那是不是說所有公務員甚至警員、法官都有面對這樣情況的可能?或者說,從學校到警局,都必須設法“謀盈利”,才能有花紅?有加薪?
當然,教育部提出的新條款,擁有至少連續兩年擔任臨教經驗者獲得培訓,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我們相信對眾多臨教而言,更在意的卻是眼前福利和收入的減少。我們不能說這些臨教沒有理想或過於現實主義,“受訓機會”和“薪水減少”根本上是兩回事,並無其均等的可比性。
因為對臨教而言,眼下遭到的是“不再享有僱員公積金、花紅,今年所獲之津貼也須扣除”,工作時間也相對增加,包括在假期裡回到學校“乾坐”。而森州教育局官員說,臨教“如果沒有回應,就當作接受新合約”的說辭,大有“幹不幹隨你”的強迫意味。
我們希望教育部能認真及嚴肅看待這事件,雖然說臨教終究只是“臨時工”,但教育這百年樹人的工程,豈是能夠這樣用比一般企業更商業味的計算方法去經營的?全民受到良好教育,國家才能進步發展,我們常說“再窮不能窮教育”,今天卻實實在在地上演著“預算不足,臨教減薪”的戲碼;不知諸君有何想法,惟個人已無言。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劉冠雨 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