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

25-11-11 “半百”報告書

不知不覺,在1956年提出的《拉薩報告書》原來已“年過半百”。

而在這半世紀內,全球環境早已千變萬化,而《拉薩報告書》自採用至今,卻一直沒有因應時代變遷,進行重大檢討。

《拉薩報告書》是大馬獨立前的產物,由當時的教育部長阿都拉薩領軍,探討及確立一個各族皆能接受的教育政策。

其重要內容,包括提議政府將小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國民小學以及國民型小學;第二類是獨立小學。

至於中學部份,報告書提出“學校可採用一種以上的教學媒介”,但也建議各源流學校須列英文和馬來文為必修科目,採用共同內容的課程,參加共同考試,以培養共同的國家觀念,形塑共同的政治認同。華文中學若不願改制,則不獲津貼,而成為獨中。

明顯可見,報告書顯示教育政策的最終目標,乃是建立一種全國性之國民教育。

《拉薩報告書》於1957年,被剛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採用,當中對華文教育的建議也被納入1957年教育法令。

1961年,政府再推出《達立報告書》,建議以兩種官方語文(馬來文和英文)為教學媒介語。1961年國會通過《達立報告書》所建議的政策,制定1961年教育法令,強調“必須發展以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教育制度”。母語教育自此命運多舛,也因而開始了一連串維護華教的長期努力。

在《拉薩報告書》之前,其實還有在殖民地時期所提出的《巴恩報告書》和《方吳報告書》。《巴恩報告書》建議“統一的教育”,逐步廢除除馬來文和英文以外的各族群方言學校。《方吳報告書》則呼吁殖民地政府,對華文教育採寬大政策。

但在綜合兩份報告書意見後,中央教育咨訊委員會傾向《巴恩報告書》,建議設立國民學校制度。

由此可見,歷史向來環環相扣,教育領域亦如是。《巴恩報告書》影響了後來的《拉薩報告書》以及《達立報告書》,也讓教育洪流波濤不斷。

如今,政府設委會檢討《拉薩報告書》,國家教育政策會否因此進行重大改革或檢討,猶是未知數,也言之過早。

只是,不管是從多元文化、族群的角度,抑或配合外頭天翻地覆的變化,教育制度還是有必要與時並進。踏出第一步,總好過50年原地踏步。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楊麗琴‧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