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大集會,產生了正面效應。
首相納吉宣佈要改革選舉制度,以及檢討媒體審查方式,是一次發酵過程。
這個過程相當特殊,可以玩味。
開始時,政府姿態依然強硬,進行駁斥和反擊;政治學上,這是一種“否認症候群”和自我防衛的策略,堅持本身的正確,不願正視問題。
在這個階段,內閣中的保守派,搶了發言地位,發動一系列為當局辯護的言論。
不過,這種否認症候群的論述,並不能改變政府在大集會事件的失分失色。
很多人不認同當局的說法和做法,認為大集會是一項公民社會運動,主題很明確,就是自由和公平的選舉,而不是製造騷亂,也不是幫助反對黨對抗執政黨。
當這種思維逐漸成為主流之後,社會大氣壓,逐漸對政府不利;一些中間選民也有所置疑,而傾向同情淨選盟,進而和政府對立。
一般人看不到水底的生態。
內閣中的開明派,比較瞭解社會動向,也發覺民意不在政府這一邊,尤其是城市居民和中產階級,受到709很大衝擊。
他們深深感覺必須正視人民的感受,政府要檢討處理709集會的缺失,乃至改變對民主、自由的成見。
政府兩派意見分歧,一方堅持政府要應用的手上的權力,進行社會控制,打擊反對黨的威脅。
一方認為要溝通和開放,讓人民體諒政府的難題,而政府也要作出改變,調整思維和政策,以配合民間的期望。
當然,雙方有著共同的前提,就是要確保國陣能夠繼續執政。
球,在首相納吉的腳下。
大集會前夕,納吉其實願意妥協,政府和淨選盟各退一步,以體育館集會換取街頭遊行。
但是,強硬派反對之下,政府轉變態度,以致雙方正面交鋒。
之後的事,已經成為歷史。
總結經驗,政府不能再用過去的方式,來應對新時代的環境;只有調整做法,開明開放,才能和民意接合。
檢討對媒體的審查,以及改革選舉制度,是對社會轉型的積極回應,也是此刻比較迫切的社會要求。
這也是納吉對政府內部兩種路線,作出暫時的答覆。
至於未來如何處理內閣中的兩種聲音,以及在政府控制和社會轉型之間作出選擇,才是首相的真正考驗。
歸根究底,如何改,改多少,還是以保住政權為前提。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