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23-08-11 高等教育的警鐘

大馬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大學──馬來亞大學,近幾年來在世界大學排行榜反覆起跌頻頻,誰應負起最大的責任?身為大馬的模範大學,馬大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從2004年第89名,淪落到今日的207名,聽聞了都會讓無數大馬國民,尤其是馬大校友感到擔憂及愧疚。究竟問題發生在那裡?學生的品質問題?校方的治理素質?還是,學術人員的觀念和素質?

現今我國約有30所政府與私立大學。不管成績有多差,它們依然能提供學士學位。試想像五年、十年後,年輕的國人都受過大學教育。這可說是大馬的光榮。但是,是否他們真正符合了大學生的素質與資格?

素質比數量來得重要。這些不符合資格和標準的學士生,若繼續深造領取碩士、博士學位,因而當上了教授,那我們下一代的新生將成為他們的「實驗品」。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新一代學生若由不符合資格的教授教導,我國會培育出什麼水準的人才?

8月18日《東方日報》報導,馬大校長丹斯里高斯嘉斯蒙委任576名新講師,本來為馬大帶來了新希望。但無法想像的是,高斯嘉斯蒙的用心良苦卻讓校內學術人員感到不滿,進而紛紛離職。

大學是知識的倉庫,引進外國講師不但能提升大學的學術水平,也能激勵起本地學術人員的競爭力,最終會讓學術人員與學生獲利,更能提大學的國際排名。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必須經過素質講師的教導,才能栽培成有素質的接班人。講師來自外國或本地,倒是其次。

除了聘請外國講師來提升馬大的排名,我們也應嚴格審查,確保學生符合入學資格。過於放寬入學資格,遲早將造成學士、碩士或博士文憑的價值下滑。這並非是對申請者殘酷,而是為了維護我國的學術水平。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黃錦樹 20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