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22-08-11 如何才能佔上風?

由於鄉鎮席位多由馬來選民為主,而城市以非馬來選民為主,常有人批評,過份偏重鄉鎮選票的劃分讓執政黨受惠。

1999年,執政黨多數票百分比下滑了近一成,引致政府展開了自1974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選區設計,設計主軸——面對回教黨攻勢,鞏固國陣及巫統在馬來選區的地位及勢力。

2002年的選區劃分被視為一次高度政治化的舉措,因為明顯是為了解決在馬來重區如吉打、吉蘭丹及登嘉樓失勢的問題。國陣票倉柔佛及沙巴則增加最多議席,而反對黨領導的吉蘭丹與登嘉樓卻連一個議席都沒有增加。

為了解決1999年大選多數票銳減的問題,吉打州的選區罕見地重新劃分。這個方案就是“有利於某政黨或組織的選區劃分”。

重新劃分之後,“安全的選民”從巫統的堡壘區轉移至回教黨選區或巫統以小幅度多數票贏取的選區。“安全的州議席”裡的非馬來選民則被轉移到不同的國會選區,以便鞏固巫統及減低回教黨的勢力。

非馬來人選民被重新分佈的現象,不僅發生在吉打州,也在全國各地上演,製造更多混合選區,更改變了傳統上製造馬來選民佔多數的選區。普遍上的認知是,非馬來人會投選巫統而非回教黨,而這也是承認國陣在1999大選的勝利是源自非馬來人的支持。因此,製造更多混合選區會提高國陣來屆大選勝算的念頭應運而生。

2004年大選,國陣明顯的從這個佈局獲得極大好處。吉打州失守的8個國會議席中,巫統奪回7席之餘,更增加了8個州議席。

國陣在全國大選取下混合選區的趨勢依然持續。不過有學者的資料分析顯示,2004年多數票的增加,不僅是基於重新劃分選區的理由,也基於有更多“安全選民”被轉移至不同的選區。其他的因素包括新首相承諾的希望及改變,都吸引了選票回流。於是,轉移“安全選民”及改變國會議席之中的“安全州議席”,會擴大勝利的幅度。

2008年,群眾的情緒又在改變。“從選區大小不符人口比例”及“有利於某政黨或組織的選區劃分”再也無法改變國陣失去4個州屬與聯邦直轄區掌控權、失去國會多數議席的事實。混合選區落入了反對黨手裡,非馬來選民則將票投給了回教黨候選人,而馬來選民則將選票投給了公正黨及行動黨。

長期來說,這樣的選舉策略只能帶來短期的效益,都適得其反。與其大費周章地通過修改或撤銷的政策來鞏固勢力;或將反對不公平法律及政策的聲音視為威脅,政府如果能專注於履行對民眾的承諾,就會更有效贏回公眾的信心。

首相現下的挑戰是如何利用他所有的影響力,結合支持他“人民績效優先”任務的所有人履行這個任務,以滿足人民要求改變的意願。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再娜安華‧201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