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25-08-11 回顧歷史看納吉的抉擇

市面上對大選的日期眾說紛紜,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表,因為也只有首相一人知道何時大選;而這也是執政黨首長的固有權力。當然如果不提前大選,那馬來西亞的下一屆大選肯定落在2013年了。但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想到今年而且是11月份?包括我在內。我是以今年大選來和日落洞國會議員黃泉安打賭的,他仍然不相信今年會大選,比較可能的日期是明年。

如果我們回顧歷屆首相的大選年限,不難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先說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1957~1970),他是比較喜歡任期屆滿舉行大選的,比如在1959年舉行獨立後首屆大選後,東姑的第二屆大選是在1964年,而第三屆大選是在1969年。換句話說,每隔五年大選,正符合憲法的規定。

必須注意的是,東姑是在按馬來亞聯合邦協定下舉行的1955年普選取得大多數席組成自治邦政府。1957年獨立時,理所當然由他出任首相。因此,東姑在1957年舉行大選時,出任首相剛兩年,這麼做是為了證明他仍然獲得人民的支持,不是自然而然地當上首相。

新首相多在兩年內大選

不過來到敦拉薩的年代(1970~1976),他的情況有些特殊,因為國家在1969年大選後發生「513」種族衝突流血事件,造成國會民主暫停,直至1971年重開。重開之後,敦拉薩已鞏固政權,一方面將反對黨收編,僅剩下民主行動黨及砂國民黨仍在反對黨陣營內,而兩黨的議席合起來只20來個。換句話說,在全部144個國席中,執政黨已佔了120個席位有餘,遠遠超過2/3。

另一方面,敦拉薩在沒有強大的反對黨挑戰下,推出了新經濟政策(1970年)。其中最重要的舉措是將國家導向中間偏左的路線,包括將砂拉越的左翼人聯黨收編(1970年)及與中國建交(1974年)。就這樣,敦拉薩根本無須讓人民考驗自己,而是在任期間內已徹底地改變了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因而在1974年的大選取得輝煌勝利,一掃1969年大選的晦氣。

轉入胡申翁的時代(1976~1981),儘管他的領導是比較備受考驗的,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在1977年開除回教黨出國陣,更在1978年在吉蘭丹州舉行閃電州大選,奪取回教黨的州政權。接著乘勝追擊,也在1978年舉行全國大選,把回教黨卡在進退維谷中(既失丹州政權,國席也從原本12席退減至6席)。這裡必須注意的是:胡申翁與東姑一樣,在當權兩年內就決定讓選民來裁決他的執政。結果他順利通關。

當胡申翁在1981年將政權移交給馬哈迪時(1981-2003),他把一個完整的巫統委託給接班人,而馬哈迪為了及早走出胡申翁的陰影,他在接位的第二年(1982年)就舉行大選,以證明他是受民擁護的首相。依據法律,他大可拖到1983年才舉行大選。在確定領導及權威後,大選的日期也就隨馬哈迪挑選,但他一般上以四年的執政為準,只有1995年的大選是在五年期滿舉行的。

因為馬哈迪在任最久,所以他執政期間發生的事情太多,變化也很大,其中兩個犖犖大件者有:一,1989年與馬共和解,達成合艾和平協議,結束了馬共長達41年的武裝鬥爭;二,在1990年提出30年內達成先進國的宏願,也就是在2020年時,馬來西亞已是擠入先進地位的國家。

此外,震驚世界的是在1998年革除其副手安華,從此掀起一場歷史久遠的「烈火莫熄」鬥爭。因為安華的反擊和反彈的威力十足,也就在1999年大選讓馬哈迪感受到安華的壓力是巨大的,即使身陷囹圄,他還是釋出了安華效應,扶起了回教黨成為最大的贏家。除執政丹登兩州外,更擁有27名國會議員,讓巫統刮目相看。

經濟轉型未見成效

當阿都拉(2003~2009)在2003年接替馬哈迪成為第五任首相時,因為時限的關係,他掌權一年即舉行大選(2004年)。正由於阿都拉刮起旋風,國陣取得了空前的大勝利,以199席對反對黨的20席。這意味著阿都拉已完全擺脫馬哈迪的影子,自成一格了。

但這自成一格的作風並沒有給阿都拉帶來好運,他不但面對馬哈迪的責難,也未能珍惜人民賦予的權力,以致他領導期間使到國家在政經方面未有突破,反而有退步之虞。然而這一切都不在阿都拉擔心的範圍內,他依然堅信阿都拉魅力仍無法擋。

但2008年的大選證明民心思變,阿都拉差一點斷送國陣的江山。他丟失五州政權,這是前所未有的挫折與打擊。可是在阿都拉看來,這沒有什麼不了的事,國陣(巫統)還是牢控中央政權,而且霹靂州政權在一年之後的2009年又奪了回來。儘管阿都拉使盡法寶把持政權,但在巫統壓力和馬哈迪震撼下,他不得不在2009年交出執政權予納吉。有道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納吉是在2009年成為第六任首相的,也是第一位「子承父業」的首相。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其一是追隨他父親敦拉薩的模式,不必急於大選,可通過種種策略的改變和政策的調整來爭取民心。

換句話說,納吉可以拖到2013年,也就是他上任第四年後才尋求新的委託。他的父親就是在位四年後才還政於民,結果取得顯赫戰策。不然,納吉也可以倣傚其他前任首相,在上台的兩年內必須重新面對選民;從東姑到阿都拉,他們都取得新委託而繼續當首相。

那麼納吉是應該選擇哪一方案來肯定他的領導呢?如果跟隨其父親的步伐,他必須大刀闊斧地在重要領域作出突破性的創舉,以切割前朝留下來的弊端,但綜觀納吉這兩年的努力,因為各方的局限,他未能如同其父親得心應手地將國家「改頭換面」,在一個馬來西亞理念下,他還得承受前朝留下的爛攤或手尾逐點糾正。

雖然在經濟上他的轉型與新策略的點子是阿都拉望塵莫及的,但能否收立竿見影之效,也是見仁見智的。雖然有人說納吉還沒有痛下決心,仍在審察時局的變化,但我們不要忘了一個重要的因素,納吉確實需要選民對他的政權給予肯定,因此今年大選的可能性是十分強烈的,而且日期應該在11月。

當然也有人不相信,因為馬來西亞的選舉歷史從來沒有在任期三年內舉行大選的,而一般是在大選後第四年。但這也許是納吉的創新,一個大膽的決定。因此他是不需要拉到明年,若是拉到明年,不如索性拉到第五年?不知你以為然否?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謝詩堅 20110825